一介书生拿起枪,还打出了改变朝鲜战场走向的硬仗,这份铁血担当,值得被永远刻进历史。傅崇碧的名字,或许不如一些名将响亮,但铁原阻击战的硝烟里,他用智慧和牺牲,写下了最厚重的一笔。
傅崇碧早年以政工工作见长,却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积累了扎实的实战经验,后来还进入北京高等军事学院系统深造,兼具政工素养与军事指挥能力,并非纯粹的“文弱书生”。1951年朝鲜战场,第五次战役后期,志愿军攻势逐渐放缓,美军趁机调集重兵反扑,机械化部队顺着公路猛追,一心想把志愿军主力包围在汉江以北。这时候,铁原成了生死攸关的节点:它是志愿军后撤的必经之路,也是囤积物资的交通枢纽,要是铁原丢了,正在休整的主力部队就会陷入绝境。
就是在这个万分紧急的时刻,傅崇碧接到了命令:率领63军,死守铁原。当时63军刚打完第五次战役,连续作战一个多月,早已疲惫不堪,伤亡过半,原本满编的部队,每个团能正常作战的兵力只剩一两千人,有的连队甚至只剩几十人。更棘手的是,弹药所剩无几,粮食也严重短缺,战士们饿了只能挖野菜、啃干硬的干粮,很多人带着伤病坚持,新兵占比不小,面对装备精良、火力凶猛的美军,实力差距悬殊。
![]()
傅崇碧心里清楚,硬碰硬就是以卵击石,只能靠巧劲破局。他结合铁原丘陵沟壑多的地形,想出了“化整为零”的战术,把189师拆分成200多个战斗单元,梯次配置在各个高地,构筑简易野战工事,形成相互支撑的火力网。每个高地只留少量兵力坚守,白天顶着美军的炮火和冲锋死扛,晚上就组织小股部队夜袭,打乱美军部署,消耗他们的有生力量。为了迟滞美军机械化部队推进,战士们还毅然炸毁了铁原东南的水库,用洪水阻拦敌人进攻的脚步。
战斗一打响,就成了惨烈的血肉磨坊。美军动用了大量坦克、火炮和飞机,每天对着63军的阵地狂轰滥炸,阵地上的泥土被翻了好几遍,工事一次次被摧毁,战士们就用弹坑当掩体,甚至用战友的尸体垒起防线继续战斗。189师566团8连坚守255.1高地,面对美军一个团的轮番进攻,从天亮打到天黑,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石头、铁锹都成了武器,最后全连只剩3个人,硬是没让美军前进一步。188师563团死守种子山,团长马兆民带着战士们反复冲锋,阵地丢了又抢回来,全团最后只剩200多人,依然死死钉在阵地上。
![]()
傅崇碧一直在前线指挥所坐镇,几天几夜没合眼,眼睛里布满血丝。一次美军的炮火突袭,指挥所被击中,弹片打中了他的腹部,鲜血瞬间浸透了军装,他当场昏迷过去,被紧急送医抢救,整整昏迷了四天四夜才苏醒。醒来后他第一句话问的不是自己的伤势,而是“前线怎么样了?我要兵!”。在他的感召下,63军官兵没有一个人退缩,哪怕伤亡不断增加,也始终坚守阵地。
就这样,63军在傅崇碧的指挥下,靠着顽强的意志、灵活的战术和血肉之躯,硬生生顶住了美军的疯狂进攻,从1951年5月27日打到6月10日,足足坚守了13天。这13天里,63军伤亡1.5万余人,很多连队打到最后一个人,却成功掩护了志愿军主力转移和布防,粉碎了美军的合围企图。
![]()
战役结束后,傅崇碧因腹部受伤严重,被送回国内继续治疗。后来有人问起当时的情况,他只是平静地说:“身后是战友,是祖国,退无可退,必须守住。”
傅崇碧或许不是天生的战将,却在国家和民族需要的时候,扛起了千钧重担。铁原的每一寸土地,都浸着63军战士的鲜血,也刻着傅崇碧的担当。
![]()
用生命换来胜利的英雄,难道不该被永远铭记吗?回望朝鲜战场,除了那些家喻户晓的名将,更该记得傅崇碧和63军的战士们,他们用牺牲换来了和平与尊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