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西安事变后,彭德怀率红军秘密直逼西安,朱老总后悔1933年没出兵

0
分享至

1936年12月18日夜,渭北的朔风割脸。窑洞里的煤油灯忽闪,朱德看着最新情报,沉默许久。桌上电报写得很明白:何应钦已接手“讨逆”,刘峙、顾祝同两路共二十个师正对西安展开包围。蒋介石虽被扣,南京却在调兵。时间不等人,陕北必须马上拿出动作。

毛泽东翻开地图,用手指比划潼关到华县一线:“东面压力最大。”一句话点明方向。彭德怀、任弼时随即被叫进来。彭德怀抖了抖棉帽,爽快地说:“要帮张、杨,就得先敲胡宗南。”短促对话没超过两分钟,却决定了红军主力的走向。

有意思的是,朱德突然提起往事。1933年福建事变,当年他没同意彭德怀“威逼南京”的设想,如今想来,的确失了一招。“那次若南下,可能逼蒋早抗日。”一句感慨,让窑洞里气氛更显凝重,也更显决绝。

19日拂晓,前敌总指挥部下达密令:红一方面军打头,红二、红四方面军随后,先向庆阳集结,七天完成。罗炳辉、宋时轮留下牵制胡宗南,掩护大部队像刀锋般向南划去。零下二十度,路面结冰,战士们裹着单军衣仍咬牙赶路。“一天七十里,不许误点。”命令冷硬得像钢条。

24日,红军前卫进入庆阳;26日,主力全部抵达西峰镇。部队只宿乡村,不进县城,粮盐一律按价征购。宁静的陇东山谷,忽然挤满了行色匆匆的红色列队。民夫悄声议论:“这是去救张学良?”

此时东线刘峙军团已现撤势,张学良态度立刻倔强。他电告南京:“联赤抗日,理所当然。”然而形势瞬息。25日,张学良陪蒋介石离开西安,经洛阳返宁。东北军高层自信和平已成,请红军暂缓南下。中央洞悉蒋介石虚与委蛇,坚持继续推进。

1937年元旦,红军三个纵队再次出动,目标泾阳、三原、耀县一线。杨虎城亲自出城迎接徐海东,递上一辆吉普车和百箱子弹,言辞恳切:“共赴国难。”联军战线随即缩短,战斗力骤然集中。西安北面形成红军、东北军、第十七路军三角支撑,胡宗南被迫按兵不动。

蒋介石在南京腰伤未愈,却连下数道密令,让顾祝同、李默庵兵分五路逼近潼关,准备“必要时武力解决”。然而军委会幕僚给出的评估却不轻松:一旦与红军木马计般缠斗,晋绥、桂系可能趁机掀桌。蒋一面扬言“打就打”,一面私下嘀咕“危险得很”。

为防万一,彭德怀命侦察队踩线商洛。山路险,敌情杂,但只要红军露头,卫立煌即收缩防御。战略示范效应明显,南京方面情报很快报告:红军若突入豫西,平汉线恐不保。顾祝同开始犹豫,西安周边炮声反而渐稀。

中央再次研判:和平机会扩大,但战争阴影仍在。电示前敌“备战不露锋”。2月初,彭德怀把部队隐蔽在泾阳、凤翔、扶风一带,构成扇面布势。三路外线看似松散,内线却能迅速收拢,随时可击任何一路来犯之敌。正是这种机动部署,使得南京参谋本部摸不透红军真实意图,顾祝同最终建议暂缓大规模行动。



局势随即滑向谈判。周恩来代表中共同国民党高层数次会晤,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蒋介石基于内外压力,被迫口头答应。杨虎城仍不放心,电示彭德怀:“若对方变卦,请贵军即刻增援。”彭回电仅一句:“随时应战。”短短六字,既稳友军,也震南京。

2月下旬,西安事变善后草案尘埃落定。国民政府宣布从潼关撤兵,顾祝同行营改组,张学良却被长期软禁。至此,红军南下任务完成,主力陆续北返整训。外界并不知道,整支部队在最接近西安时,距离城墙只剩五十多公里,再往前一步,胡宗南侧翼将彻底裸露。

此次南下历时四十余日,行程超千里。红军兵力不过五万,衣单粮缺,却抵住三十万中央军的压力,让南京不得不让步。战略威慑效果远超实战本身,这正是军事艺术与政治目标相结合的经典样本。

朱德后来评价:“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一半靠张、杨敢扣蒋,一半靠红军敢南下。”而1933年的那场“错失之机”,也成了他反复提及的遗憾。历史没有如果,但决策者的犹豫与果断,却常在瞬间决定民族命运。

2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大运河时空 incentive-icons
大运河时空
研究历史资料,搜集传说典故
2039文章数 158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