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6.59万亿元,全国居民消费支出实际增长4.7%,但落到各个城市,消费情况出现了较大的分化。上海9月单月冲至9.2%,北京却只有1.8%。城市之间的消费差额愈发有了“冰火两重天”的态势。
今年前三季度的城市消费数据,不再是比谁的商圈大、人口多,而是比谁更懂年轻人的需求,比谁能把政策精准滴灌到消费链条的薄弱处。表现好的城市里,武汉的场景赋能、合肥的产业联动、上海的服务挖潜,都找到了政策供给与市民需求的共振点。
![]()
中部3城,武汉、长沙、合肥踏准了政策节奏
武汉一季度就把社零总额干到了2000亿元以上,汉马赛事的周边消费、周杰伦演唱会的餐饮联动,这些场景都被一套政策“组合拳”很好地串联了起来。当地推出文体消费券定向补贴,让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速达10.3%,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暴增24.1%。
武汉还踩准了“以旧换新”的节点,数据显示,截至10月22日,全国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量突破1000万份,武汉早早把补贴范围从汽车扩到家电、手机,带动商品零售额增长7.6%,稳坐中部消费第一城。
合肥的计算机及其配套商品、智能手机销售额增速分别为107.1%和78.5%,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50.0%。对此,合肥把新能源车企的试驾体验点搬进了科创园区,让工程师和消费群体直接对话,再配上1万元/辆的置换补贴,产业链优势就这么转变成了消费力。
长沙一季度的消费增速还只有3.5%,三季度直接追到了5.5%,反超全国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转折点出现在文和友降温之后,长沙开始推出“长沙十二时辰”消费IP,把橘子洲头的晨光、坡子街的夜宵、梅溪湖的夜演都打包成产品,还鼓励茶颜悦色搞“IP联名盲盒”,一时间效果显著。看起来,网红城市搞消费增量,拼的不是流量噱头,而是内容迭代的硬实力。
长三角地区,更懂年轻人的消费
浙江前三季度的通讯器材类零售额暴增64.2%,可穿戴智能设备增速达105.6%。有调研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有一半以上的年轻人,尽管每月的收入不足万元,却愿意在一年内,花1万以上购买各类心仪的科技产品。
浙江全省还有着23.4%的线上零售额增速,这是因为,商家很好地抓住了年轻人先种草、再下单的消费习惯。
一季度还是消费负增长的上海,9月的单月增速冲到了9.2%。服务消费成为关键增量,上海的人均消费支出超过4万元,其中服务消费的占比近50%。上海还把入境消费做活了,三季度免签入境的外国人数量增长48.3%,外滩的免税店把退税时间,从7天改为24小时。
这些城市,还在“等客上门”的误区里
北京有着37246元的人均消费支出,这并不算低,但1.8%的增速,连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都不到。问题出在了消费结构,北京的医疗保健支出同比下降7.6%,交通通信增速只有2.8%,这两项狠狠地拉低了整体消费水平。
![]()
![]()
并非是北京人不愿花钱,而是供给没跟上需求。当地年轻人最想要的宠物陪伴、解压疗愈等服务业态,实在太少,老年人心心念念的适老化家电改造补贴,也迟迟没有动静。
一些北方城市,一直在传统商圈里打转。比如,某省会城市,前三季度社零增速只有2.1%,当地的政策偏偏很是执着,就是坚持给百货商场发大额补贴,殊不知,年轻人早就在直播间买美妆、在露营地花门票了。
这些城市把促消费等同于发消费券,却一直没解决买什么、在哪买的问题。比如,当芜湖的通讯器材销售增长了104.9%,部分城市的家电销售额,还在负增长,差距就是这么拉开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