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听澜刷到一条新闻:在伦敦的一场高端论坛上,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竟然直言不讳:中国已经开始老了,而印度还很年轻,早晚会追上中国。
这样的话听上去很刺激,尤其是在西方智库的传声筒上,说得格外响。
![]()
很多人顺势就解读成“中国衰退、印度崛起”,好像一场“亚洲新旧交替”的戏码要上演了。
可要我说,这类言论听着热闹,其实背后藏着的不仅是人口数据,更是地缘政治的深意。
那么,李显龙究竟想表达什么?印度真有那么容易追上中国吗?
![]()
李显龙是在伦敦、在西方精英圈里说的——这点很关键。
挑个在英国的智库舞台发言,明摆着是要给国际社会看,也就是说,他的听众并不只是印度人或中国人,而是更广义的“西方世界”。
新加坡的外交思路,长期都是小国求存的经典范本——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
![]()
经济上靠中国市场,安全上倚重美国的军事存在,而对印度,新加坡一直维持着某种“希望它强一点”的心态。
为什么?因为新加坡最担心的是周边格局被某一个国家“压得太重”。
要知道,几年前印度退出了那个区域自由贸易协定,也就是RCEP,这让亚太经济合作的平衡有所倾斜,中国在区域供应链中的比重进一步上升。
![]()
而这恰恰让新加坡有点不安:它希望区域力量能更“多极化”。
因此,这次李显龙在伦敦的言论,很可能不仅是在“夸印度”,更是在提醒印度——别光说年轻、别光喊口号,该承担的区域责任你也该回来担。
同时,他这话也给中国听的——暗含着“希望中国更好地融入国际规则”的意味。
![]()
对新加坡来说,它希望看到一个合作的中国、一个积极的印度、一个仍然存在的美国。
简单一句话:它的战略核心是“平衡”。
听澜觉得,这就是李显龙的高明之处。
![]()
说一句“中国老了”,既能迎合西方舆论场的调性,又能对印度喊话,还能提醒中国。
看似轻描淡写,其实每个字都有分量。
毕竟对于新加坡而言,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始终是头等大事。
![]()
不过,把“年轻”和“老了”放在同一个天平上比较,看似简单,其实对谁都不公平。
要知道,用年龄判断国家的未来,就像用体重评估一个人的智商——完全不靠谱。
那我们就接着看,印度的“年轻”,到底有几分真金?
![]()
![]()
印度的确拥有庞大的人口和明显更年轻的人口结构,这点没人否认。
国际机构的数据早就显示,印度的中位年龄比中国低不少。可问题在于——年轻不等于高素质,也不等于高效率。
此外,劳动参与率更是印度的硬伤。
![]()
官方数字每年都在变化,但总的趋势很明显——大量的适龄青年并没有进入正规劳动市场,特别是女性劳动率偏低,这让所谓的“人口红利”变成了“人口负担”。
还有就是社会结构问题。
![]()
印度内部的语言之多、宗教差异之复杂、种姓问题之深,已经决定了它不可能像中国一样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政策执行效率。
一个国家的年轻劳动力,如果被分割成几十个“小市场”,那人口再多也难有整体竞争力。
这几年,印度政府拼命吸引外资、鼓励制造业,口号很响,政策也在推,比如“印度制造”“数字印度”等计划。
![]()
但问题是,基础设施普遍落后——修路、通电、物流这些基础配套的短板,一时半会儿难以补齐。
工业化讲究细节和连贯性,而这些恰恰是印度的弱项。
听澜倒不是唱衰印度,它确实充满潜力,但它面临的瓶颈也异常明显。
![]()
人口多是优势,也是压力。
可你要把几亿年轻人变成“有效劳动力”,要教育、要技能、要社会治理,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让“红利”变成“危机”。
![]()
换句话说,印度最大的考验,不在于年轻,而在于能不能让年轻人找到体面的、持续的工作。
而这,也正是中国当年改革开放后花了几十年才磨练出来的经验。
光有人口,是远远不够的。
![]()
![]()
聊完印度,再说回“中国老了”这事。
老龄化确实是事实,但把老龄化直接和“经济衰退”等号划在一起,那就太片面了。
![]()
首先,中国的劳动人口仍然庞大,即使比例有所下降,绝对数量依旧相当可观。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支队伍的素质在不断提升。
现在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已经远超过去任何时候,其中理工科、工科高技能人才比例极高。
![]()
这意味着,中国在人口结构变动的同时,正在经历“质量”的上升。
此外,所谓“人口老化”,并不代表社会活力下降,反而倒逼了产业升级。
近几年,智能制造、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绿色能源、新材料,这些高技术领域飞速发展。
![]()
特别是制造业中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已经在很多行业填补了部分劳动力空缺。
还有一个常被忽略的事实:中国的内需市场强大。
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撑起了消费的基本盘。
![]()
而这种“自循环能力”,是其他发展中国家暂时难以复制的。
听澜始终觉得,中国真正的韧性在于“组织能力”。
历史上,中国社会面对挑战时,总能在短时间内调动海量资源、集中执行。
这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深层力量。
![]()
老龄化只是一个阶段性现象,而应对它的方式,正是技术进步、政策创新和社会互助机制的完善。
简单地说,中国在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创新红利”、“体系红利”转型。
这种转型带来的挑战是真实的,但带来的潜力也巨大。
![]()
结语
听澜想说,未来几十年,中印的竞争一定会继续,但这不是一场“青春与衰老”的年代之争,而是一场“速度与质量”的比拼。
年轻,是能源;老练,是力量。
中国在老去的同时,也在变得更坚韧、更高效、更自信。
这不是衰老的征兆,而是成熟的标志。
长远看,真正让一个国家走得更远的,从来不是“年龄”,而是“能力与方向”。
参考资料
每日经济新闻:《印度成人口第一大国 是红利还是负担?》2024年1月1日
澎湃新闻:《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如何挖掘银发经济发展潜力?》2025年11月7日
观察者网:《陈海泉:新加坡不想做被踩的小草,不会在中美间选边站队》2024年7月4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