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七百零五年正月初一,天快亮了。”阴暗的洛阳上阳宫回廊里,侍者低声提醒年迈的武则天。短短一句,将人带回到那个男子主宰的时代,却也昭示着三个女人改写天下的罕见轨迹。
史书大都为帝王将相落笔,女性执政常被视作异数。可越是罕见,越显锋芒。两千余年王朝更迭,仅有三位女子既掌权又深刻地改变国家走向:武则天让盛唐重新昂首,吕雉替汉室夯实根基,慈禧则把昔日强大的清王朝推向崩裂。
![]()
先说武则天。她入宫时不过十四岁,却在高宗永徽六年开始代行听政。麟德元年,高宗旧疾再发,朝务悉归于她。她善用新科举,发动两税制雏形,重修洛阳,广纳士子。显庆四年起,吐蕃与党项数度来犯,武则天稳定河西、开拓安西四镇,边防得以喘息。有意思的是,她每遇谋逆并非连坐满门,而是精准清理首恶,保留官僚体系。如此做法既显示手腕,也减少社会震荡。久而久之,“女主”“周主”之名顺理成章。此人执政四十余年,国库盈实,百姓负担趋轻,史家评价“强国”二字并不为过。
![]()
轮到吕雉。公元前二百零二年刘邦登基,她只是皇后,却已参与重要军国策。荥阳之围,吕雉被项羽俘虏,仍设法稳住楚军,史称“智足自全”。刘邦后期剿异姓王,吕雉常在帷幄旁陈策,韩信被擒、英布伏诛皆印有她的影子。高帝崩,惠帝即位,年仅十七。吕雉凭“太后令”处理奏章,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策略,还亲自主持西市建设,通关津、修驿道,商旅往来陡增。短短八年,汉初财政从兵灾窘境中脱身,为“文景之治”储备了粮绌与人口,堪称“建国”的关键承接者。遗憾的是,她也延续了高帝的猜忌本色,制造戚姬骨肉之惨剧。功过并存,却无碍其奠基者的定位。
再看慈禧。咸丰十一年圆明园行在,三十一岁的她得到两枚御玺,从此插手国家大事。咸丰死后,慈禧与恭亲王联手辛酉政变,垂帘听政的序幕就此拉开。曾国藩、李鸿章主导的湘淮军镇压太平天国,为她稳住了皇权。但随后,甲午海战、八国联军让人惊觉“大清江山”已是风雨飘摇。值得一提的是,她并非毫无改革意愿,戊戌变法前夕也提出铁路、电报、矿务等新政雏形,可惜在养心殿里,她最放心不下的始终是位子本身。于是在战事赔款与万寿盛典之间,她选择了后者。财政透支,列强环伺,清朝终于走到亡国结局。
![]()
三位女强人,三种走向。武则天敢于向传统秩序开刀,她的权力建立在制度创设和军事胜利之上;吕雉更像耐心的建筑师,她稳扎稳打,把草创的汉王朝拉回正轨;慈禧则栖息在旧框架中,既惧怕外部冲击,也不愿彻底革新,最终与王朝一起坠落。
![]()
有人提问:若她们角色互换,结局会否不同?答案无从验证,但可肯定的是,时代大势决定了个人选择的上限。武则天手握盛唐遗产,得以纵横捭阖;吕雉面对的是刚刚平定的废墟,休养生息成为唯一路径;慈禧处于列强全球扩张的锋刃之下,僵化与守旧让最后的窗口机会溜走。
这三段女性掌权史留下两句警示:一,制度建设比个人英明更持久;二,执政者若忽视世界格局变化,哪怕坐拥权术也无法挽狂澜。强国、建国与亡国,不过一念之间,却又取决于长远的制度与视野。
![]()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