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9年青海建省后,马家军开始将目光投向玉树。时任青海省政府主席马麒多次向南京国民政府上书,强调“玉树为青海藩篱,亦为国家西陲屏蔽,若不早图经营,恐为他人觊觎”。
1930年,西康甘孜地区爆发康藏冲突,藏军借机东扩,先后占领甘孜、瞻对等县,战火直逼青海边境。马麒与侄子马步芳敏锐察觉到危机,立即组建“玉树防务考察团”,由马步芳亲率参谋人员历时两个月遍历玉树各地,绘制军事地图,摸清部落分布与交通要道。同年10月,经国民政府批准,青海在玉树设立边防委员会,统管军政事务。12月,青海南部边区警备司令部在西宁成立,时年28岁的马步芳出任司令。
1932年2月15日,玉树苏尔莽地区(今玉树市下拉秀镇境内)的格鲁派尕旦寺与噶举派德赛寺,因属寺差户归属、草场划分及宗教税收等问题爆发冲突。两寺积怨已久,尕旦寺背靠西藏昌都总管府,德赛寺则与青海当局关系密切,此次纠纷很快从宗教争执升级为武装械斗,双方各聚集僧众与信徒千余人,手持土枪、长矛、藏刀在草原上对峙,德赛寺寺院建筑被焚毁多处,数十名僧众伤亡。2月20日,德赛寺住持带着重伤的僧侣前往结古向驻防司令马彪控诉,请求官府介入调停。
马彪接到报案后,立即派遣参谋官马元祥率一队士兵前往苏尔莽调查。经核查,纠纷源于尕旦寺强行吞并德赛寺下辖的三个牧民部落,征收高额赋税,且抢占优质草场,德赛寺属于正当防卫。3月5日,马彪依据青海省政府颁布的《玉树地区宗教事务管理条例》,作出判决:尕旦寺退还侵占的部落与草场,赔偿德赛寺损失,双方不得再私自动武。这一判决公正合理,得到当地多数部落支持,但尕旦寺住持却拒不接受,于3月8日带着寺内重要法器,亲赴西藏昌都总管府申诉,寻求藏军支持。
西藏昌都总管噶伦拉鲁·次旺公开支持尕旦寺诉求,并于3月12日向青海当局发出通牒,提出三项无理要求。
马彪立即将情况急电西宁,马步芳接报后,一面令马彪保持克制,一面派秘书王家楣携自己与青海省主席马麟的亲笔信函,率领玉树土司代表前往昌都协商。3月20日,双方在昌都举行会谈,王家楣据理力争,驳斥藏方无理要求,最终达成“暂行停战,次年再议”的协议。
西藏方面早已暗藏杀机。3月24日凌晨,藏军突然撕毁协议,以噶伦顿珠旺杰为总指挥,率领四千余名士兵分三路向玉树发起进攻。他们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避开青海军队哨卡,迅速占领苏尔莽地区,德赛寺被焚毁,数百名僧众惨遭杀害。4月2日,藏军攻占囊谦县城,县长逃亡,守城士兵伤亡过半。4月10日,藏军完成对结古的包围,切断了结古与外界的所有联系,马步芳精心构建的第二道防线全面崩溃。
被困结古的青海守军仅有一千二百余人,面对三倍于己的藏军,形势岌岌可危。马彪一面组织士兵加固防御工事,利用城内外的土坡与房屋构建狙击阵地,一面派人突围求援。藏军多次发起猛攻,采用集团冲锋战术,试图突破北门防线,但青海守军凭借机枪与迫击炮顽强抵抗,双方在城下展开惨烈厮杀,藏军伤亡惨重,结古城暂时得以保全。马步芳在西宁接到结古被围的战报后,当即拍案而起:“结古若失,青海危矣!”他一面急电南京国民政府请求支援,一面紧急调集兵力增援。4月15日,马步芳任命马元海为援军总指挥,率领骑兵第二团、步兵独立营及民团共三千余人,从西宁出发,驰援玉树。
5月20日,援军抵达玉树境内的歇武镇,与藏军先头部队遭遇,马元海利用骑兵优势,发起突袭,藏军猝不及防,仓皇败退。随后,援军采取“围点打援”战术,在结古外围不断骚扰藏军补给线,切断其粮草供应。藏军久攻结古不下,又面临援军威胁,士气低落,6月中旬,包围圈出现松动。
6月25日,马元海率援军在结古西郊的新寨草原与藏军展开决战,青海骑兵挥舞马刀发起冲锋,与藏军展开白刃战,当地藏族部落民团也纷纷赶来支援,藏军腹背受敌,全线溃败。6月28日,援军成功进入结古,与守军会合,围困长达两个多月的结古之围终于解除。
1932年7月,青海军队转入全面反攻。马彪与马元海兵分三路:中路主力由马彪亲自率领,直扑苏尔莽,收复被占寺院与部落;左翼部队由马元海指挥,进攻囊谦,肃清藏军残余势力;右翼部队由骑兵营长马忠义带领,迂回至金沙江沿岸,切断藏军退路。
7月15日,中路军在苏尔莽与藏军主力遭遇,青海军队充分发挥火力优势,先用迫击炮轰击藏军阵地,再以骑兵冲锋,藏军抵挡不住,向金沙江以南败退。7月28日,左翼军收复囊谦,抓获藏军俘虏二百余人。
8月5日,右翼军占领金沙江沿岸的竹巴笼渡口,控制了藏军退回西藏的主要通道。至8月中旬,青海军队已收复玉树全境,并将战线推进至金沙江沿岸,与藏军隔江对峙,此役青海军队共歼灭藏军一千二百余人,缴获步枪八百余支、机枪十余挺,自身伤亡六百余人。
1932年8月底,马步芳致电南京国民政府,请求批准渡江追击,与西康军阀刘文辉部形成南北夹击之势,一举攻克昌都,彻底解决西藏地方政府的威胁。当时刘文辉的第二十四军正与藏军在西康边境激战,接到马步芳的提议后,立即表示响应,双方约定9月中旬同时发起进攻。
就在青海军队准备渡江之际,南京国民政府于9月5日发出急电,命令马步芳“停止进攻,原地待命”。国民政府介入调停。
在国民政府的调停下,1932年10月,达赖喇嘛致信马步芳,信中称“青藏本是一家,唇齿相依,不应兵戎相见”,表达了停战和谈的意愿。马步芳虽对停止进攻心存不满,但迫于中央政府压力,只得接受和谈提议。
1933年4月10日,青藏双方代表在玉树巴大塘草原举行和谈。青海方面以马彪为首席代表,西藏方面以喀伦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国民政府派蒙藏委员会委员刘朴忱作为观察员出席。谈判异常艰难,双方在边界划分、战俘交换等问题上争执不下。藏方坚持以通天河为界,青海方面则主张以金沙江为界,最终在刘朴忱的调解下,双方达成妥协,签署《青藏和约》。
1936年10月,西藏当局以“青海军队侵占金沙江以东藏人聚居区”为由,再次挑起战事。18日,藏军代本顿珠率三千余名士兵,分三路渡过金沙江,向驻守德格、邓柯、石渠的青海军队发起进攻。
北路藏军进攻邓柯,中路进攻德格,南路包抄石渠,凭借突然性优势,藏军迅速突破青海军队的前沿防线,10月25日占领邓柯县城,11月3日逼近德格城下,石渠也陷入重围。
当时青海军队在青藏边界的驻军仅有两千余人,分散在多个据点,面对藏军的突然进攻,起初陷入被动。马步芳接到战报后,紧急调集骑兵第三团、步兵第二营及民团共四千余人,由马忠义率领,驰援边界。
11月中旬,援军抵达德格外围,与守城部队会合。马忠义分析战局后,决定先打中路藏军,再回师救援邓柯与石渠。11月18日,青海军队向围困德格的藏军发起反攻,山炮猛烈轰击藏军阵地,骑兵部队从两翼包抄,藏军猝不及防,伤亡惨重,被迫撤退。德格解围后,马忠义兵分两路,一路驰援石渠,一路进攻邓柯。11月25日,石渠守军与援军内外夹击,击退藏军。12月5日,青海军队收复邓柯县城,藏军向金沙江以西败退。
在邓柯收复战中,藏军残部退守邓柯城外的扎西半岛,凭借地形优势顽强抵抗,青海军队多次进攻未果。马忠义亲自率领敢死队,手持马刀冲锋,与藏军展开近身搏斗,半岛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最终青海军队付出伤亡三百余人的代价,才彻底肃清藏军。至12月底,青海军队收复全部失地,战线再次稳定在金沙江沿岸,但双方的小规模冲突仍持续不断。
此时,国内抗日战争形势日益紧张,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进入全面抗战阶段,南京国民政府急需稳定西部边疆,集中力量抗日。1937年8月,国民政府派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吴忠信前往青藏边界调解,吴忠信抵达玉树后,分别与马步芳及西藏地方政府代表会谈,晓以民族大义,要求双方以抗战大局为重,停止冲突。在吴忠信的斡旋下,青藏双方于1938年8月在邓柯举行第二次和谈,签订《青藏和好规则》。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同年5月,日军占领缅甸,切断了滇缅公路这条国际援助的生命线,大量抗战物资囤积在印度,无法运抵中国内地。为解决物资运输问题,国民政府计划修建一条经过西藏的中印公路,从印度加尔各答出发,经西藏亚东、日喀则、昌都,再至青海玉树,最后连接内地交通网。这一计划不仅能打通国际援助通道,还能加强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这一计划遭到西藏地方政府的坚决拒绝。当时西藏噶厦政府在英国的唆使下,奉行“亲英排汉”政策,企图脱离中央政府控制。英国方面担心中印公路的修建会加强中国中央政府对西藏的影响力,破坏其分裂西藏的图谋,因此极力阻挠,向西藏当局施压,要求拒绝国民政府的提议。1942年7月,西藏噶厦政府正式答复国民政府,以“全体僧俗所不愿”“西藏环境特殊,不便修路”为由,拒绝开放过境通道。
不仅如此,西藏当局还采取了一系列对抗措施:1942年9月,在昌都设立“西藏边防督办公署”,任命噶伦索康·旺钦格勒为督办,统一指挥边界驻军;沿金沙江沿岸部署三个代本的兵力,配备英式武器,修建防御工事;在西藏境内推行“排汉”政策,限制汉族商人活动,驱逐中央政府派驻西藏的官员;更严重的是,西藏当局利用逃往西藏黑河地区的玉树难民,组建“反攻队”,向他们分发武器,指使他们对青海边境进行骚扰。这些难民多因不满马步芳的苛捐杂税而逃亡,西藏当局趁机加以利用,至1943年初,已组织起一千余人的武装力量,多次袭击青海边境的哨所与牧民部落,造成数十人伤亡。
此时,玉树前线的青海守军仅有三四百名骑兵,防务压力巨大。马步芳意识到事态严重,于1943年1月20日向南京国民政府发出急电,详细汇报西藏当局的挑衅行为,请求中央政府采取措施。2月14日,蒋介石亲自复电马步芳,强调“青海系国防重镇,又为陪都大后方,玉树安危关乎抗战全局”,要求马步芳“审时度势采取紧急措施,加强防务,坚决反击挑衅行为”,同时承诺中央政府将给予必要的支持。
接到蒋介石的指示后,马步芳立即着手加强玉树防务。将青海南部边区警备司令部从西宁迁至结古,由自己亲自兼任司令,直接指挥前线部队;增派两个骑兵团与一个步兵营前往玉树,使边界驻军增至一万余人;在金沙江沿岸的重要渡口与隘口修建碉堡、战壕等防御工事,配备重机枪与迫击炮;加强与玉树各部落的联系,动员部落民团参与防务,组建了五千余人的民间武装;改善后勤补给,修复西宁至玉树的公路,开通无线电台,保障通讯畅通。
国民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青海当局:1943年3月,派遣两架空军飞机从兰州起飞,对昌都地区的藏军阵地进行侦察飞行,这是现代化军事手段首次在青藏边界地区使用,不仅收集了重要情报,也对西藏当局形成了强大的心理威慑;4月,国民政府通过外交渠道向英国提出严正抗议,谴责英国干涉中国内政、分裂中国领土的行径;5月,蒋介石在重庆召见西藏驻京代表,明确提出三点要求:一是立即协助国民政府修筑中印公路,保障抗战物资运输;二是撤销非法设立的“西藏边防督办公署”与“外交局”;三是停止支持难民武装,与青海方面和平相处。
在军事压力与外交交涉的双重作用下,西藏当局内部出现分化。以热振活佛为首的爱国力量,反对分裂行为,主张与中央政府合作;而亲英派则坚持对抗立场。最终,在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压力与中央政府的坚决态度面前,西藏当局不得不做出让步。
1943年6月,西藏噶厦政府派代表前往玉树,与青海当局举行会谈,双方达成协议:西藏当局停止支持难民武装,解散“反攻队”。同意中央政府修建中印公路,但要求公路避开西藏核心区域;撤销“西藏边防督办公署”,减少边界驻军;青海当局则停止追击难民武装,减免玉树地区部分赋税。至此,抗战时期的青藏边界危机得以平息,为中印公路的部分路段修建创造了条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