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不可逆 机遇需紧抓:黄大昉眼中转基因技术的未来图景
作为我国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权威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对转基因技术的未来有着清晰而坚定的判断。在他看来,转基因技术绝非一时的科技热点,而是将深刻改变农业发展格局的不可逆潮流,其广阔前景植根于技术融合的生命力,其发展机遇关乎国家农业科技的国际地位,而凝聚科学共识则是其稳步前行的关键。
黄大昉认为,转基因技术的未来,必然是“常规化”的普及与应用。“当年很多先进技术现在都是常规技术,比如杂交育种。”他以通俗易懂的类比,揭示了科技发展的必然规律——任何颠覆性技术在历经研发、验证、推广的过程后,终将褪去“神秘外衣”,成为行业标配。转基因技术正是如此,它并非孤立的技术创新,而是传统农业技术的升级与延伸,其核心生命力在于与传统育种技术的深度结合。这种结合能打破传统技术的局限,让“原来想到做不到的事可以实现”:比如将抗虫、耐逆基因与传统作物的优质性状相结合,培育出既高产稳产又生态环保的新品种;或是通过精准基因调控,优化作物的营养成分,满足人们对健康食品的更高需求。黄大昉强调,目前转基因技术还只是处在发展的早期阶段,随着基因编辑工具的不断迭代、研发手段的持续完善,其用途必将更加广泛,未来一定会有更多解决农业痛点、惠及民生的优质产品问世,让转基因技术像杂交育种一样,融入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
在黄大昉的认知中,转基因技术更是不可逆转的科技发展潮流,当前已进入产业化的战略机遇期。“国际普遍认为,转基因产业化已进入了战略机遇期,抓住了机遇会有更大的发展。”他指出,转基因技术的产业化与科技研发之间存在着良性循环:产业化发展能为技术研发提供更明确的需求导向和更充足的资金支持,进而带动整个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创新突破;而技术的持续进步,又能为产业化提供更丰富的产品储备和更坚实的技术支撑。对于我国而言,这一机遇尤为关键——在全球农业生物技术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抓住转基因产业化的战略窗口期,就能快速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农业科技跻身国际前列;反之,若错失机遇,就可能在技术专利、产业标准等方面受制于人,丧失农业科技的主动权。这种对机遇的深刻洞察,源于对国际竞争格局的清醒认知,更饱含着对国家农业科技自主自强的责任担当。
谈及转基因技术未来发展的保障,黄大昉特别强调了“凝聚科学共识”的重要性。他认为,技术的进步离不开社会的理解与支持,而共识的形成需要搭建科技专家与公众之间平等沟通的桥梁。“今后应当加强科技专家和公众的交流沟通,大家一起平等地、冷静地分析问题。”在他看来,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疑虑,往往源于信息不对称或不实传言的误导,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用科学的语言解读技术原理,用真实的数据回应安全关切,用透明的流程展现监管力度。“真与假,是与非,我们应当相信科学家共同体,相信国内外权威的管理机构。”黄大昉始终坚信,科学家共同体经过长期研究形成的学术结论,以及各国权威管理机构通过严格评估得出的安全结论,是判断转基因技术价值与安全性的可靠依据。通过持续的科普沟通,让公众摆脱认知误区,建立对科学的信任,才能为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从技术常规化的必然趋势,到产业化的战略机遇,再到科学共识的凝聚之道,黄大昉对转基因技术未来的研判,既充满了对科技进步的信心,也展现了务实严谨的理性态度。在他的视野中,转基因技术的未来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持续突破,更是产业升级与社会共识的协同推进。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产业的稳步发展、共识的逐步凝聚,转基因技术必将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力量,在破解资源约束、提升农业效益、惠及民生福祉的道路上,书写出更加广阔的发展图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