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2025年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陆续出炉了。
58家非上市人身险公司中,44家盈利、13家亏损,泰康人寿净利润破百亿(信泰人寿未披露净利润)。
![]()
总保费收入破万亿,净利润674亿——数字看着挺唬人。但你要是仔细扒拉这些报表,就会发现这个行业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分化,头部公司吃肉吃到撑,尾部公司连汤都快喝不上了。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58家保险公司中,有2家的偿付能力充足率直接跌破监管红线。
1. 泰康一家赚的钱,顶13家亏损公司加起来的5倍
先说说赚钱的那批人。
在前三季度非上市人身险公司中,泰康人寿以247.72亿元的净利润遥遥领先,这一数额接近第二名中邮人寿(91亿元)与第三名阳光人寿(48亿元)之和的两倍。
泰康一家即占据了行业674亿总利润的36.7%,前三家企业合计瓜分了57%的行业利润,市场集中度可见一斑。
保费收入更夸张。
泰康1968亿,中邮1513亿,两家加起来3481亿,占58家公司总保费的29.6%。
![]()
但你要问这些公司为啥赚这么多?答案可能让你意外——不是因为卖保险卖得好,而是因为炒股炒得好。
今年资本市场回暖,险企手里那些长期持有的股票、债券账面价值蹭蹭往上涨。
泰康、中邮这些大公司,手里握着几千亿的投资资产,市场稍微涨一涨,投资收益就能增厚几十亿。
这就像你买了套房子,啥也不干,房价涨了你就赚了——只不过人家玩的是几千亿的盘子。
2. 13家公司在亏钱,有两家偿付能力亮红灯
赚钱的故事听着爽,但亏钱的故事更扎心。
58家公司里有13家在亏损,北大方正人寿亏4.35亿排第一,长生人寿亏3.86亿,爱心人寿亏3.42亿
![]()
更要命的是,有两家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已经亮起红灯。
长生人寿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38.9%,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61.3%——监管要求是50%和100%,这俩指标全线崩盘。
而且这还是从上季度的107.2%和131.6%跳水下来的,三个月时间直接腰斩。
公司自己的解释是:三季度利率跳升,长期利率债账面价值大幅降低,准备金折现率下降导致偿付能力准备金增加。
翻译成人话就是——市场利率变了,我们账上的资产缩水了,但要赔给客户的钱反而更多了。
这事儿听着有点绕,但逻辑很简单:保险公司收了你的保费,要拿去投资赚钱,将来才能赔给你。现在投资亏了,但承诺给你的赔付金额不能变,那公司账上的钱自然就不够了。
3. 华汇人寿:一家“活死人”公司的挣扎
比长生人寿更惨的是华汇人寿。
![]()
这家公司前三季度保费收入0.01亿元——注意,不是1亿,是0.01亿,也就是100万。一家全国性的人身险公司,三个季度只收了100万保费,这基本等于业务停摆了。
净利润亏损0.32亿元,偿付能力充足率虽然还在监管红线之上,但风险综合评级已经连续多个季度是C类——这是监管部门因为公司治理问题给的“差评”。
华汇人寿自己也承认:“公司治理相关问题整改工作尚未完成”“三会一层”(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无法正常运行。
说白了,这家公司现在就是个“活死人”——账上还有钱,但已经没法正常做生意了。
这种情况在保险业不算罕见。很多中小险企成立时雄心勃勃,股东们拍着胸脯说要做大做强,结果几年下来发现这行业水太深,要么股东之间闹矛盾,要么经营不善持续亏损,最后就变成了“僵尸公司”。
4. 北大方正人寿:一笔3亿投资引发的连锁反应
还有一家值得关注的是北大方正人寿。
与上一季度相比,该公司三季度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出现双双下滑。其中,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从95.42%降至71.41%,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从127.78%降至107.16%,降幅分别达到24个和20.62个百分点。
![]()
虽然还没跌破红线,但这个下滑速度已经很危险了。
原因是什么?
2017年,北大方正人寿购入了一笔3亿元的资本补充债券。2024年12月,发行人通知暂缓付息,意味着这笔投资面临无法收回的风险。
公司已为此累计计提减值1.61亿元,相当于本金亏损过半。这笔亏损直接侵蚀了公司的实际资本,并导致其偿付能力充足率随之下降。
这事儿给整个行业敲了个警钟:保险公司手里握着几千亿资金,投资决策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尤其是那些中小险企,本来资本金就不厚实,一笔投资失误就可能伤筋动骨。
5. 这个行业到底怎么了?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问:保险业不是应该很稳吗?怎么搞得跟股市似的,有人暴富有人爆仓?
核心问题在于,这个行业的商业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传统保险公司靠“利差、死差、费差”赚钱——收了保费拿去投资赚利差,精算定价赚死差,控制成本赚费差。
![]()
但现在利率持续走低,投资收益越来越难做;人均寿命延长,死差空间压缩;获客成本飙升,费差也不好赚。
于是很多公司开始“赌国运”——把大量资金投向股市、债市,指望资本市场给自己打工。市场好的时候皆大欢喜,市场不好的时候就是灾难。
长生人寿的偿付能力暴跌,本质上就是这个逻辑:利率跳升导致债券资产缩水,同时准备金增加,两头挤压之下资本金扛不住了。
更深层的问题是,很多中小险企根本没想清楚自己的商业模式。
成立时想着“先把牌照拿到手,以后慢慢想办法”,结果几年下来发现这行业门槛高、竞争激烈、监管严格,想赚钱太难了。于是要么躺平等死,要么铤而走险搞激进投资,最后把自己搞进坑里。
6. 未来会怎样?
保险业的分化还会继续。
头部公司会越来越强。泰康、中邮这些巨头,品牌、渠道、资金、人才全方位碾压,市场份额只会越来越大。它们手里握着几千亿资金,投资议价能力强,抗风险能力也强,基本上是“大而不倒”。
中小公司会越来越难。没有规模优势,获客成本高,投资收益低,监管要求还越来越严——这种环境下,要么找到差异化的生存空间,要么就等着被淘汰。
那些偿付能力不足的公司,要么增资,要么被收购,要么退出市场。
![]()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买保险别只看价格,要看偿付能力。
现在很多人买保险,就盯着保费便宜不便宜、返还多不多。但其实最该关注的,是这家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有多少。这个数据一般在公司官网都能查到,虽然看起来挺枯燥的,但真的很重要。
简单记住一个原则: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8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00%的公司,要格外小心。
别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如果你的保额特别大,可以考虑分散到几家不同的保险公司。这样即使某一家出问题,也不至于全军覆没。虽然操作起来麻烦点,但安全性确实会高很多。
2025年的保险业,正在经历一场残酷的大洗牌。
有人在资本市场的盛宴中狂欢,有人在偿付能力的悬崖边挣扎。这个行业从来不缺故事,但能活到最后的,永远是那些真正尊重商业规律、敬畏风险的公司。
说到底,保险的本质是保障,不是赌博
至于那些偿付能力亮红灯的公司,能不能挺过这一关?三个月后的年报,会给出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