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驻德国大使罗恩・普罗索尔近日在接受德国传媒巨头冯克传媒集团旗下多家报纸联合采访时,抛出了一则引发关注的观点:
左翼反犹主义是当下格外危险的仇犹形式,甚至“比右翼和伊斯兰主义的反犹主义更为危险”。
在他看来,这种危险性的核心症结,在于左翼反犹主义擅长用“温和外衣”掩盖真实意图——它不直接表露对犹太人的敌视,反而借“批判以色列政策”“追求社会正义”等看似进步的话语包装,让仇犹情绪在“政治正确”的掩护下渗透,比直白的右翼反犹、带宗教冲突属性的伊斯兰主义反犹更难识别。
事实上,德国近年已针对右翼极端主义、伊斯兰主义反犹主义建立明确应对策略:对右翼极端组织严格监管,立法禁止纳粹相关集会与言论;针对伊斯兰主义反犹,靠跨文化交流加强包容教育,联合社区排查极端思想。
但普罗索尔指出,左翼反犹主义始终游离在监管“模糊地带”——它游走于言论自由与煽动行为的边界,早年还在争议边缘试探,如今已明显越线。
![]()
“当批判以色列变成否定其国家合法性,当讨论巴以问题变成妖魔化犹太群体,言论自由的底线就已经被打破了。”他强调,这种隐蔽性让左翼反犹主义成了当下最棘手的仇犹类型。
这一趋势在高校和文化机构里表现得尤其突出。
普罗索尔观察到,德国不少高校的学术讨论中,反犹主义正借“教育反思”之名悄然蔓延:部分课程不仅将以色列的存在等同于“殖民压迫”,对以色列政策展开激进批评,更将犹太民族的历史叙事简单标签化为“特权叙事”。。
文化领域也有类似倾向——去年9月的“拉哈夫・沙尼事件”就是典型案例。
当时,比利时根特弗兰德斯音乐节主办方突然取消以色列指挥家拉哈夫・沙尼的演出邀请,理由竟是“其对以色列政府立场不明确”。
这一决定在德国引发轩然大波:德国文化界批评“将艺术家与国家政策粗暴绑定”,比利时首相巴特・德・韦弗也公开划清界限,直言此举“损害比利时多元包容声誉”。
更让普罗索尔担忧的是,左翼反犹主义的蔓延已给德国犹太人带来切实影响:
他们的不安情绪正持续升温。据他透露,越来越多德国犹太家庭开始规划未来——有人在以色列购置房产,为移民做准备,这和多年前法国犹太人因反犹浪潮移民的趋势很像。
日常生活里,这种不安也变成了行为上的谨慎。
“我经常被犹太同胞问到,来柏林是否安全。”普罗索尔无奈表示,他的回答往往是“整体上安全,但最好别在诺伊克尔恩区的索嫩大街这样的公共区域佩戴大卫之星”。
毕竟,在反犹情绪隐蔽化的背景下,任何显性的犹太身份标识,都可能成为不确定风险的诱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