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他们不是不想逃,而是不能逃
你重生在明朝中期,名字叫赵老四。往上数八代,你家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天不亮就下地,太阳落山才回家,种一年粮,交完税粮,剩下的口粮勉强让全家不饿死。
可你越干越绝望:为什么隔壁县的地肥人少,日子比你好?为什么城里那些不种地的商人,穿得比你好,吃得比你好?
终于有一天,你听说北边有个州府,土地肥沃,赋税轻。你心里燃起了希望:要不,搬过去?
于是卖了家里能卖的一切,凑了几两银子准备路费。可刚走到村口,还没出县境,就被人拦下了。
![]()
二、逃户,是要打板子的
“赵老四,你去哪?”村里里长王老三眯着眼上下打量你,冷笑道:“走走?带着老婆孩子、挑着行李也叫走走?我看你是想逃户吧?”
你心头一沉——逃户是重罪。
在《大明律》里,农户未经许可离开原籍,叫“逃户”。轻则杖一百,重则发配劳役。
你急忙解释自己只是想出去谋生。王老三冷冷地说:“想走,先去县衙开路引。”
你硬着头皮去了县里。主事的徐吏听完你的来意,当场翻脸:“搬家?你一个农户,凭什么搬家?路引是商人用的,你种地的要它干嘛?”
一通呵斥,把你轰出了县衙。你心里憋着一股气:那就偷偷跑吧。
夜里,你带着家人摸黑上路。可走了十几里,就被巡夜的民兵抓住。
“哪里人?去哪?”你支支吾吾答不上。为首的队长冷笑一声:“逃户。”
你被五花大绑押回村里,第二天绑在大槐树下。
![]()
三、三日一百板子,皮开肉绽
三日示众,村民里三层外三层。里长宣读罪状:“赵老四,私自逃户,企图脱离里甲管制,杖一百,遣送回籍!”
竹板一下一下落下,你疼得昏死过去。醒来后,背上裂开的肉已经化脓。可更可怕的不是疼。是——你被“重点关注”了。
之后每隔几天,就有官差上门,查你在不在。邻居也不敢和你走太近,生怕被连坐。
你彻底死心了。老老实实种地,不敢再提“离开”两个字。
![]()
四、连坐制度:十户一甲,人人都是牢友
就在你以为苦日子也就这样时,朝廷又出了新政。每十户编为一甲,互相监督。
谁家有人逃走,全甲连坐。
这意味着:别人逃,你得赔。别人欠税,你得替。
那年,邻居李二麻子欠税跑了。官府找不到人,就把账算到了你们这一甲的头上。
“他跑了,你们替他交。”
你哭着说自己都吃不上饭了。里长冷冷地回一句:“这是朝廷的规矩。”
于是,你不仅要替别人交税,还要保证今后没人再逃。这就是所谓的“互保制”——每个农民都成了别人脚上的铁链。
![]()
五、祖祖辈辈,绑在土地上的人
从此以后,你更明白了一件事:你不属于土地,土地才属于你。
户籍册上写着“农”,你就只能一辈子种地。你的儿子、孙子也一样。
你死后,他们仍在这片地上种田、纳税、受管。那张薄薄的户籍纸,就像一根看不见的锁链,把你们一代又一代拴在泥土上。
夜里,你常常听见风声从窗缝里钻进来,想象着远方那些“自由的人”:他们可以迁徙,可以做买卖,可以说“走就走”。
可那只是梦。
你知道,你这辈子注定要死在这片地里,就像你的父亲、你的祖父、你的祖祖父一样。
![]()
六、他们不是懒,而是被制度锁死
今天我们看历史,总喜欢嘲笑古人:“宁愿饿死,也不挪窝,这不是活该吗?”
可真相是:他们不是懒,而是没得选。
在那个时代,土地是统治的根基,户籍是锁住人民的锁链。朝廷怕逃户,不是怕人少种地,而是怕失控。
农户逃了,赋税就没了,兵役就断了。所以朝廷宁可饿死农民,也不能放他们自由流动。
“原地困死”成了制度的一部分。从唐宋的“两税户”,到明清的“黄册”,再到里甲保甲制,中国普通人的一生,都被绑定在一个“籍”上。
这就是为什么古人宁愿饿死,也不挪窝。不是他们脑子有病,而是他们从出生那一刻起,就被写进了命运的边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