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八套一直是好剧的代名词。
能在黄金档播出的电视剧,往往意味着品质与口碑双保障。
可偏偏最近定档的家庭伦理剧《四喜》,在还没开播前,就被骂上了热搜。
观众吐槽声一浪高过一浪,“油”“老”“吵”成了关键词。
而这场舆论的中心,并非初挑大梁的女主童瑶,而是那个曾被称为“国民母亲”的老戏骨——许娣。
从“国家一级演员”到“观众劝退理由”,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
01
《四喜》的阵容一开始让人眼前一亮。
导演是拍出《我的前半生》的沈严,女主童瑶演技稳定,蒋欣甘当绿叶饰演姐姐。
这样的配置,怎么看都像是一部爆款预定的家庭大剧。
可当海报公布许娣饰演核心婆婆角色时,网友的态度立刻变了。
评论区瞬间炸锅,留言区里全是“她又来演婆婆了”“求别再喊了”。
短短几个小时,剧还没播,风向却彻底反转。
观众的抵触并不是空穴来风。
过去几年,她在多部作品中的表现,确实让人“出戏”。
在2025年的《我的后半生》中,许娣饰演的丈母娘孙宝琴成为全剧最大槽点。
葬礼那场戏,本应是悲伤克制的情绪爆发。
张国立眼眶微红、声音颤抖,一举一动都透露出丧妻后的孤独。
镜头切到许娣,她却瞪眼、捂嘴、尖叫,整个画面瞬间变成了一场闹剧。
别人演戏是生活,她演戏像吵架。
网友调侃:“别人演戏要钱,她演戏要命。”
两人对戏的画面,被网友形容为“像来自两个世界的演员在合作”。
![]()
02
其实,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类似的情况。
从《我的前半生》到《都挺好》,再到《父母爱情》的客串角色,
许娣的表演几乎都在重复——大嗓门、爱唠叨、情绪激烈。
观众的评价越来越统一:“演什么都像她自己。”
而这种固定表演套路,让人难免审美疲劳。
过去的她,是观众心中的“演技教科书”。
在《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里,许娣用一个眼神、一句话就能让角色活起来。
那时她的演法细腻、自然,能让人忘记演员的存在,只记得人物。
可如今,她的演技被定格在“模板化”的模式里。
强势的角色靠吼、悲情的角色靠嚎、温情的角色靠叹气。
一个角色刚结束,另一个角色像是换了衣服的她自己。
表演失去了层次,也失去了惊喜。
当观众能预判演员的下一句台词和动作时,说明“表演”已经变成了“重复”。
![]()
03
许娣从“老戏骨”变“戏混子”,并不是一夜之间。
她的转变,是一种被岁月催出来的“惯性”。
年轻时,她敢冒险、敢尝试不同类型的角色。
到了近几年,戏约多了,角色却越来越像。
一年接三四部剧,每一部都是家庭题材、都是强势长辈。
这种“流水线式”创作,把原本灵动的演员,变成了套路机器。
有观众评论:“她不是演不好,而是演太熟了。”
当演员只在熟悉的角色中打转,不仅角色变得千篇一律,观众也失去了新鲜感。
而《四喜》的预告片,更加剧了这种担忧。
镜头里,她饰演的婆婆全程叹气皱眉,情绪表达单一。
反观蒋欣,只是一个细微的眼神,就能让人感到压抑又心疼。
当同一场戏,一个在演角色,一个在演自己,观众自然会心生排斥。
![]()
04
其实,许娣曾是观众心中“有生活气息”的代表。
那种不靠台词、靠细节塑造人物的能力,正是老戏骨的价值所在。
可现在,她似乎丢掉了这种珍贵的真实感。
很多人以为资历能保口碑,其实不然。
观众对“老戏骨”的期待,从来不是因为年龄,而是专业。
在当下这个人人都在进步的时代,连年轻演员都在突破舒适区,老演员更不能把资历当成免死金牌。
真正的“戏骨”,是能让人看不出套路,看得见人物。
而“戏混子”,是拿惯例当技巧,用吼声掩盖空洞。
如今《四喜》还没开播,差评就已满天飞。
这不只是剧组的危机,更是对“老戏骨”群体的一次警示——
观众的宽容不是无限的,演技的敬意需要被尊重。
![]()
演技这件事,就像水,时间久了才知道深浅。
观众可以原谅年龄,却不会原谅敷衍。
许娣从前靠实力赢得掌声,如今也该靠真诚重新赢回信任。
角色不是复制品,每一次表演,都是演员的再生。
《四喜》究竟是翻盘还是翻车,还要等播出那天。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
“戏骨”这两个字,不是荣誉,而是一种责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