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上回咱聊到晋文公重耳,六十二岁才逆袭成霸主,靠着“退避三舍”的信义和城濮之战的战功,把晋国带成了春秋顶流。
可谁能想到,这么一位英明霸主的孙子,居然是个混不吝的纨绔子弟,上位后加重赋税,建豪宅,用弹弓打大臣取乐,因为熊掌没煮烂就杀厨师,最后把自己的小命都作没了!
有意思的是,杀他的人是权臣的弟弟,可史书却偏偏写“权臣弑君”,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咱先交代下背景。
晋文公去世后,儿子晋襄公继位,这主儿也算有些出息,刚上台就在崤山之战把秦军打得落花流水,保住了晋国的霸主地位。
可晋襄公命不好,在位才七年就去世了,留下个年幼的太子夷皋,也就是后来的晋灵公。
国君年纪小,朝政自然就得靠大臣主持,这时候站出来挑大梁的,是正卿赵盾,也就是“赵氏孤儿”故事里赵武的爷爷。
赵盾这人文武双全,论功绩一点不输前辈。晋襄公刚死那会儿,大臣们觉得太子太小,想立晋文公的另一个儿子公子雍,赵盾立马派使者去秦国接人。
晋襄公的老婆穆嬴不干了,抱着太子在朝堂上哭,还跑到赵盾家里堵门,说:“先君把太子托付给你,你现在要换国君,对得起先君吗?”
![]()
赵盾被缠得没办法,又怕引发内乱,只好改主意立夷皋为君,还派兵把秦国送公子雍的军队打了回去。
就这还不算,后来秦国为了报仇,多次攻打晋国,都是赵盾带兵抵挡;周王室发生内乱,周匡王被弟弟赶下台,也是赵盾出兵平乱,把匡王送回洛邑复位。
《左传》里说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定晋国之霸业”,这话一点不夸张。
晋灵公继位的前几年,全靠赵盾撑着,晋国才能继续当诸侯中的“大哥大”。可问题也出在这儿,国君年幼时权臣掌权,等国君长大,矛盾就来了。
晋灵公长到十几岁亲政后,压根没把心思放在治国上,满脑子都是怎么玩得开心。
觉得皇宫不够气派,就下令加重赋税,把老百姓的钱搜刮来建宫殿,墙壁上还要画满彩画,豪华程度堪比今天的顶级豪宅。
这还不算,他最离谱的爱好是“打弹弓”,每次大臣们来朝见,就躲在高台上,拿弹弓瞄准大臣们的脑袋、身子打,看着大臣们抱着脑袋东躲西藏的狼狈样,在台上笑得前仰后合。
有一次,一位老臣来奏事,帽子被弹珠打飞,头发都乱了,老臣吓得跪在地上发抖,晋灵公却拍着栏杆大喊:“打得好!再躲快点!”
![]()
赵盾听说后,赶紧进宫劝谏:“国君是万民之主,要以德服人,怎么能拿大臣取乐呢?”
晋灵公嘴上答应“我错了,下次不敢了”,转头就把弹弓换成了更硬的石子,打得更欢了。
如果说打弹弓只是顽劣,那接下来的事就彻底暴露了他的暴虐。
晋灵公特别爱吃熊掌,有一次御厨端上来的熊掌稍微有点生,没煮透。晋灵公尝了一口,当场就怒了,把熊掌碗摔在地上,指着御厨骂:“你想毒死我吗?”
不等御厨解释,就叫侍卫把御厨拖出去打死,还让人把尸体砍成几块,装在畚箕里,让宫女们抬着从朝堂上走过,故意让大臣们看见。
赵盾正好在朝堂上,看见畚箕里露出一只人手,赶紧拦住问:“这里面是什么?”
宫女们不敢说,赵盾走上前掀开一看,吓得倒吸一口凉气,正是那位御厨的尸体。
赵盾气得浑身发抖,再次进宫劝谏,这次他说得很重:“先君创下霸业不容易,您这么暴虐,迟早会亡国!”
晋灵公被骂得脸上挂不住,表面上连连点头,心里却动了杀心:这赵盾管得也太宽了,不除了他,我这国君当得不痛快!
晋灵公先是派了个叫鉏麑的刺客去杀赵盾。
这鉏麑是当时有名的勇士,半夜摸到赵盾家,却看见赵盾的房门大开,赵盾已经穿好朝服,因为时间还早,正靠在床边闭目养神,准备上朝。
鉏麑愣了,他本来以为赵盾是个权臣,肯定荒淫无度,没想到这么勤政敬职。鉏麑站在门口纠结了半天,心里想:“杀了这样的忠臣,是不义;不杀国君交代的任务,是不忠。”
![]()
最后他对着赵盾的房门拜了拜,转身跑到院子里,一头撞在槐树上死了。这事儿《左传·宣公二年》里有明确记载,可不是野史瞎编,可见赵盾当时的声望有多高。
刺客自杀了,晋灵公还不死心,又想出了个毒计:摆“鸿门宴”。他假惺惺地请赵盾喝酒,说:“老相国为国家操劳,我特地备了薄酒,咱们君臣好好聊聊。”
赵盾没多想,就去了。酒过三巡,晋灵公给旁边的侍卫使了个眼色,侍卫们就拿着兵器躲到了屏风后面,就等晋灵公摔杯为号,冲出来杀赵盾。
可这一切,被赵盾的车右提弥明看在眼里。提弥明是个武将,警惕性高,一看这架势就知道不对劲,赶紧走进大殿,对着赵盾说:“大臣陪国君喝酒,超过三杯就是无礼,您该走了!”,说着就硬把赵盾扶起来往外走。
晋灵公急了,大喊:“拦住他!”
可提弥明力气大,拉着赵盾就往外冲。晋灵公见状,又喊人放出自己养的恶狗,这狗是专门训练的,凶猛异常,直奔赵盾扑来。
提弥明让赵盾快跑,自己转身迎着恶狗冲上去,三拳两脚就把恶狗打死了。
这时候,屏风后的侍卫们也冲了出来,提弥明赤手空拳和他们搏斗,虽然打倒了几个,可架不住人多,最后被乱刀砍死。
赵盾趁着这个空隙,拼命往外跑,才算捡回一条命。
赵盾知道晋灵公是铁了心要杀自己,留在晋国肯定没好果子吃,就收拾东西准备逃到国外。可他刚走到晋国边境,就传来一个消息:他的族弟赵穿,在桃园把晋灵公杀了。
![]()
原来赵穿也看不惯晋灵公的暴虐,早就想除掉他,趁晋灵公在桃园游玩的时候,带着人冲进去,一刀结果了他的性命。
赵盾听说晋灵公死了,赶紧掉头回来,重新主持朝政。这时候,晋国的太史董狐站了出来,在史书上写下了五个字:“赵盾弑其君”,还拿着史书在朝堂上宣读。
赵盾急了,说:“杀国君的是赵穿,我当时都快逃到国外了,怎么能算我弑君呢?”
董狐却一点不慌,反问他:“您是晋国的正卿,国君被杀,您逃亡却没走出国境,说明您心里还想着国家;回来之后,您又不杀赵穿这个凶手,这难道不是您默许的吗?按照史官的书法,弑君的罪名自然要算在您头上。”
赵盾听了,长叹一声:“《诗经》里说‘我之怀矣,自诒伊戚’,说的就是我啊!”,意思是说,都是因为我留恋权位,才给自己招来这样的骂名。
这里咱得科普一下,董狐这事儿可不是野史,《左传》《史记》都有记载,而且孔子还特别称赞他,说他“书法不隐”,是“古之良史”。
可能有人会问,明明是赵穿杀的晋灵公,董狐为啥要写赵盾弑君呢?
这就涉及到古代史官的“书法”,也就是记事原则,讲究“以事系人”,谁是权力核心,谁就要对国家大事负责。
赵盾作为正卿,掌握着晋国的实权,晋灵公被杀,他虽然没动手,但也没阻止,更没惩罚凶手,按照当时的逻辑,他确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赵盾虽然没杀董狐,也没改史书,但心里肯定不好受,就想赶紧立个新国君,稳定局面。
他从周朝接回了晋襄公的弟弟黑臀,立为晋成公。
晋成公知道自己能当国君全靠赵盾,就特别信任他,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赵盾的儿子,和赵家联姻。
赵盾也没辜负他的信任,继续改革内政,整顿军队,晋国的霸主地位不仅没丢,反而更稳固了。
不过话说回来,晋灵公的死,到底是谁的错呢?
有人说是赵盾专权,逼得国君不得不动手;也有人说晋灵公自己暴虐,死有余辜。
咱客观分析一下,晋灵公的问题在于“德不配位”,从小在权臣的阴影下长大,亲政后想靠暴虐树立权威,结果适得其反;而赵盾的问题在于“权高震主”,虽然他是忠臣,但手握重兵、掌控朝政,难免让国君心生忌惮。
这俩人的矛盾,本质上是春秋时期“君权”和“卿权”的冲突,后来晋国之所以会被韩、赵、魏三家瓜分,根源其实早就埋下了。
赵盾活到了老年,善终而死,他的家族赵家也成了晋国最有权势的家族之一。
只是赵家的好日子没过多久,就遭遇了灭顶之灾。
![]()
晋景公时期,权臣屠岸贾诬陷赵家谋反,杀了赵盾的儿子赵朔、赵同、赵括等全家老小,只留下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也就是“赵氏孤儿”赵武。
这个婴儿后来在义士程婴、公孙杵臼的保护下长大,最终复仇成功,复兴了赵家。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屠岸贾为啥要杀赵家?程婴和公孙杵臼又是怎么冒死保护赵氏孤儿的?这个故事里,有舍身取义的忠诚,有斩草除根的狠毒,比晋灵公的故事还要跌宕起伏。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故事在正史和野史里记载还不一样,野史里说屠岸贾是奸臣,可正史里却有不同的说法。咱后续就来讲讲“赵氏孤儿”的真相,看看历史和传说到底差了多少。
参考资料: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左传》,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
李国章,赵昌平:《二十五史简明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尹小林校注:《二十六史:完本精校大全集》,微信读书,202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