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开车,常让外国人最头疼的不是靠左行驶,而是看不懂的路标。最近滋贺县南部的一块指示牌就成了日本网友热议的对象。它的箭头指向两个地方:“湖南”和“甲南”,但英文标注竟然都是“Konan”。对日本人来说没什么问题,可对不懂汉字的外国司机来说,这简直像是一个陷阱——两个方向、同一个名字,导航都得犹豫几秒。
![]()
这块路标位于滋贺县甲贺地区,是关西地区常见的县道样式。设计者依照日本标准化的罗马字转写规则,将“湖南(こなん)”和“甲南(こうなん)”都写作Konan。看似合理,却忽略了一个事实——这种罗马拼音并非为外国人服务,而是为日本内部统一地名而设。也就是说,系统的出发点是方便公务文件与地图制作,并未考虑驾驶者的语感理解。对于不识日语的外国旅客来说,两个完全不同的地方在标识上却“同名”,带来的困惑几乎无法避免。
![]()
这一话题在社交平台上迅速扩散。有人贴出照片,显示“湖南”和“甲南”竟朝着不同方向,这意味着如果外国人看不懂汉字,很可能直接开反。也有人提出改进方案,比如将其中一个标记为“Kōnan”,以长音符号区分。日本语音中的“こなん”和“こうなん”确实存在细微差别,只是这种发音标记在公共交通指示中几乎不使用。负责交通标识的行政部门追求的是统一与标准化,而非语言教学式的精细区分。
![]()
更有趣的是,日本全国名为“Konan”的地方还不止一个。爱知县有“江南市”,神奈川县有“港南区”,北海道甚至还有“幌南小学”。如果依照拼音标注,它们全都变成“Konan”。
![]()
对比中国的地名体系,这种情况几乎不会出现。汉字虽同音,但在拼音转换时往往会附带行政区或方向词以示区别,例如“南湖”“东南”之类。而日本的罗马字系统采取了另一种逻辑——以读音为主,而非意义为主。换句话说,它牺牲了识别性,保留了发音的一致性。
![]()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能追溯到明治时代的“罗马字运动”。当时日本学界讨论如何让语言更“国际化”,最终确立了以训令式和平文式为主的两套拼写体系。标准化带来便利,也留下了模糊。地方政府在制定路标时,往往只需遵循发音规范,而不考虑文化歧义。于是,一个外国人看到的“Konan”,在日本人眼中早已被语境区分开来——前者可能想到甲南大学,后者想到滋贺湖南市,各自毫无混淆。
![]()
对母语者而言,汉字与假名形成的语义层次天衣无缝;对外来者而言,罗马字拼写只是表面音节,少了视觉与语义的支撑,很快陷入混乱。这正体现了日本公共空间的一种悖论:看似开放,实则以本国文化为中心建立秩序。铁路、道路、超市标签都标有英文,却并非真正的“国际化”,而是一种体面的“对外展示”。它提供便利的假象,却不保证理解的准确。
这种情况并非个案。在东京地铁,外语标识的缺陷同样引起过争议。例如“押上(Oshiage)”与“大塚(Otsuka)”在拼写上只差一个字母,对不熟悉日语的旅客来说几乎难以分辨。京都的“祇園四条(Gion-Shijo)”更复杂,名字里既有历史词汇又有音变规律,翻译者往往只能折衷。相比之下,欧洲国家在多语化上更灵活。瑞士的路标会同时出现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版本;加拿大的魁北克地区甚至法律规定必须法英并列。日本的系统选择了另一条路:所有地名统一为罗马字,但让外国人自行去理解。
![]()
也就幸好中国人迷路的时候多半能认得汉字,不然真要在日本的Konan之间打转到天黑。对游客而言,这种经历或许是困扰,但也是观察日本社会的窗口。它提醒人们,表面上的便利背后,总有语言、习惯与思维方式的差异。一个地名的罗马拼写,看似微不足道,却牵涉到制度设计与文化选择。对外开放不等于彻底适配,国际化也不代表放弃自身的语言逻辑。或许正因为如此,日本的“Konan”们才会继续存在——在地图上重复,在现实中各有其地。
写着两个“Konan”的路标仍立在原地,车流平稳,没有人觉得奇怪。日本的社会习惯正是这样:问题存在,但只要能正常运转,就无需多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