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太多令人扼腕的瞬间,有些杀戮不仅没达到目的,反而成了永远的污点,瞿秋白的牺牲就是这样一桩憾事——这一枪不仅夺走了一位奇才的生命,更让国民党彻底失去了最后的人心,为其日后败亡埋下了伏笔。
瞿秋白出身常州一个没落家庭,年少时家境贫寒,母亲不堪重负自尽,这让他早早看清了旧中国的黑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满腔热血投身其中,上街演讲时两度被捕,出狱后更坚定了寻求救国之路的决心。后来他以记者身份远赴莫斯科,亲眼见证了十月革命后的新社会,回国后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党内早期的核心骨干。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行者,他做了太多开拓性的工作。不仅第一个系统宣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还翻译了《国际歌》的首个词谱合一中文版本,让这首革命战歌能在中国传唱。在上海大学任教时,他制定课程、整顿师资,把学校打造成了南方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培养出大批走上革命道路的青年。国共合作期间,他参与起草国民党一大宣言,坚定维护统一战线,驳斥右派分裂阴谋,为两党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大革命失败后,瞿秋白在汉口参与召开八七会议,会议由李维汉主持,瞿秋白作政治报告并当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成为党的实际负责人,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党和革命。那时他才28岁,受命于危难之际,带领共产党人在黑暗中继续前行。后来即便受到“左”倾错误打击,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他也没停下战斗,转而投身左翼文化运动,和鲁迅并肩作战,反击国民党的文化“围剿”。
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身患严重肺结核的瞿秋白没能随军出发,留在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2月,他奉命转移去上海就医,途中在福建长汀被国民党保安团发现,激战之后不幸被捕。起初他化名隐藏身份,却因叛徒指认和报纸曝光,真实身份彻底暴露。
![]()
蒋介石得知后,多次派特务前往劝降,从刑讯逼供到软禁厚待,用尽了手段。负责审讯的国民党36师师长宋希濂,早年就读过瞿秋白的文章,内心十分钦佩,对他以礼相待,可瞿秋白始终不为所动。面对各种游说,他只淡淡一句“人爱自己的历史,比鸟爱自己的翅膀更厉害,请勿撕破我的历史”,守住了共产党人的气节。
三个月的囚禁里,瞿秋白在狱中写下诗词和《多余的话》,即便文稿中有对自身的反思,也无半分变节屈服之意,中央专案组早已证实其未叛变的史实。1935年6月,蒋介石两度下达“就地枪决,照相呈验”的密令,这个决定让很多国民党军官都感到不解——彼时瞿秋白已不担任党的领导职务,身患重病,对政权根本构不成威胁,他的才华本可造福国家。更重要的是,瞿秋白的学识与气节早已赢得各界尊重,杀害这样一位无威胁的文人革命家,只会暴露国民党的残暴与狭隘。
![]()
这一枪,彻底打碎了知识分子对国民党的最后的期待,也让民众看清了其假抗日、真反共的真面目。原本对国民党尚存一丝希望的爱国人士、文化学者,目睹瞿秋白的遭遇后彻底心寒,纷纷转向支持共产党,国民党的人心根基自此彻底崩塌。
6月18日那天,瞿秋白从容走出囚室,高唱《国际歌》,在长汀公园的草地上坐下,微笑着对刽子手说:此地很好,随后慷慨就义,年仅36岁。毛泽东后来高度赞扬他: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
瞿秋白的死,让中国革命失去了一位兼具理论深度和文化素养的领袖,也让蒋介石留下了永远洗不掉的历史污点,更让国民党彻底丧失了最后的人心。如果当时能留他一命,或许中国的文化和革命进程都会是另一种模样,国民党也不至于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但这样一位为理想献身的文人革命家,值得永远被铭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