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各位朋友好,我是言叔,今天咱们来深入剖析安世半导体这场持续一个多月的风波。整场大戏中,主角与配角悉数登场,中美两国作为幕后主轴,德国车企急得团团转,全球供应链则成了无辜受累的牺牲品。
11月7日,中方已实施断供逾一个月,据美国媒体披露,荷兰终于顶不住压力,主动释放信号愿意归还对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紧接着在11月8日,商务部再度就该事件发声,表态清晰且坚定,这无疑是对荷方下达的一道明确指令。
![]()
荷兰跟风美国“抢企业”
要理解这场争端,必须先认清安世半导体的独特属性。它绝非一家普通外企,更像是全球化分工下的“混血结晶”。虽然注册地在荷兰,但其所有权早已归属于中国闻泰科技,是彻头彻尾的中资全资控股企业。这一背景使其天然成为国际博弈中的焦点目标。
安世的芯片制造主要集中在欧洲工厂,这也是荷兰敢于出手的心理支撑;然而,封装测试和市场分销却严重依赖亚洲体系——其中高达七成的产品需经由中国工厂完成封装后再进入全球流通网络,其余三成则由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分担。换句话说,欧洲提供“毛坯”,中国负责“精装修”,任何一环缺失都将导致全线瘫痪。
![]()
此次风波的源头实为美国。9月,美方突然推出所谓“50%穿透性规则”,即只要中国企业持股比例超过一半的海外子公司,无论注册于何处,均纳入其出口管制范畴。由于安世被中资100%控股,自然首当其冲成为打击对象。
在美国发号施令后,荷兰迅速跟进,并采取了比美方更为激进的手段。9月底,荷兰政府启用了一项自1952年颁布以来从未动用过的《物资供应法》,堪称法律史上的“活化石”条款。
![]()
依据此法,荷兰单方面接管了安世半导体的管理权限,期限长达一年之久。不仅有权阻止业务转移,甚至可直接罢免公司高管。此举彻底激怒了母公司闻泰科技,后者当即回应称这是“毫无依据的非法干预”。
更严重的是,随着荷兰强行夺权,安世位于荷兰、德国及英国的生产基地陷入混乱。中方自10月4日起暂停向安世(中国)出口关键元器件和组件,导致多条产线因物料短缺而被迫停工,原本高效运转的全球协作链条瞬间断裂。
![]()
在决策机制失灵的情况下,本应优先修复合作关系,但安世半导体(荷兰)反而选择推卸责任。他们向客户发出一封措辞微妙的警告函,声称公司在其他国家的生产一切正常。
表面上看似安抚人心,实则话锋一转,质疑自10月13日后由中国工厂加工的产品可能存在质量隐患,无法保证真实性与合规性。这种说法极其危险——毕竟全球七成以上的安世芯片都出自中国封装厂,一旦客户产生疑虑,订单将立即中断。
![]()
安世断供,后果严重
这一波操作无异于火上浇油,让本已脆弱的全球供应链雪上加霜。半导体被誉为现代工业的“血液”,尤其在汽车产业中,每辆车平均搭载上百颗芯片,而安世正是汽车级功率器件的核心供应商之一。
欧洲汽车行业最先感受到寒意。若芯片供给迟迟不能恢复,多家整车厂将在数日内面临全面停产。德国头部车企如大众、宝马等虽未公开表态,但其核心供应商如采埃孚、欧司朗、博世旗下子公司欧摩威均已坐立难安,纷纷放下姿态,紧急向中国政府申请特定批次芯片的出口许可,只为保住生产线不断档。
![]()
面对这场人为制造的危机,中方应对果断且有条不紊。安世(中国)第一时间发布声明,强调已与荷兰总部实现运营隔离,不受其行政干预影响。更重要的是,公司早已预判风险,提前储备了充足库存,足以支撑至年底供货需求。
与此同时,企业正积极拓展替代渠道,从其他晶圆代工厂采购原材料,确保后续产能稳定输出。商务部也在11月1日释放积极信号,表示对于符合条件的半导体产品出口,将依法依规给予审批豁免,避免全球产业链因局部冲突而崩溃。
![]()
此前荷兰或许以为追随美国便可获取政治红利,未曾料到美方竟会迅速“背刺”。10月30日,中美经贸代表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闭门会谈,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其中最关键的一项便是:美国宣布暂停执行9月29日出台的“50%穿透性规则”,暂停期为一年。
中方同步回应,决定暂缓施行原定于10月9日生效的相关反制措施,同样为期一年,并承诺加快制定实施细则。消息一经公布,荷兰顿时陷入被动局面。
![]()
要知道,荷兰当初实施强管政策的理由,正是基于美国的技术封锁逻辑。如今美方自己撤回规则,意味着荷方所有行动失去了合法性根基,形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也使荷兰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三重困局。
法律层面,动用冷战时期的旧法规进行现代企业接管,本身就缺乏正当性;如今连政策前提都不复存在,更是站不住脚。政治层面,盲目追随美国却遭抛弃,在国际舞台上颜面尽失。产业层面,安世运营停滞已波及本土就业与上下游企业,国内议员接连质询政府决策失误。
![]()
迫于各方压力,荷兰不得不转变态度。11月6日,经济事务大臣卡雷曼斯公开表示,已收到来自中美双方的通知,预计未来几天内安世芯片即可重新流向欧美及全球客户。与其此前强硬姿态相比,可谓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恐怕连他自己也难掩尴尬。
![]()
求和还是?
尽管意识到自身理亏,荷兰仍不愿轻易交出控制权,于是提出一项极具争议的“赎买式和解”方案。11月7日,美媒曝出消息,荷兰私下透露愿放弃对安世的接管,但附加条件极为苛刻——中国必须率先恢复芯片出口。
不仅如此,荷方进一步加码,要求中方协助解决安世(荷兰)与中国关联企业之间的财务纠纷。换言之,“我占了你的家,现在我同意搬走,但你得先赔我这段时间的损失”,这种逻辑被网友讽刺为“现代版强盗经济学”,双标程度令人咋舌。
![]()
然而事实清楚表明,此类要求毫无道理。中方早已亮明立场,商务部发言人于11月6日明确指出,正是由于荷兰非法介入企业正常经营,才直接引发全球供应链动荡,因此荷方必须承担全部后果。
发言人特别强调,中方早已批准多项出口许可,始终积极推动恢复供货进程。反观荷兰,一边高喊希望解决问题,一边不断设置障碍,显然缺乏真正解决问题的诚意。这番表态直击要害,揭穿了荷方拖延策略的本质。
![]()
实际上,荷兰当前处境颇为窘迫。若继续维持接管状态,安世运营难以重启,欧洲汽车业将持续承压,德国及其他欧盟成员国已开始施加强大外交压力;但若立即终止接管,则等于承认前期行为荒谬,难以向国内民众交代。
正因如此,才催生出“提条件换和平”的折中策略。可惜的是,中方并未接受这套逻辑,始终坚持“谁破坏、谁负责”的基本原则。
![]()
而在11月8日的最新发布会上,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再次就安世事件作出回应,强调仅靠口头承诺不足以平息事态,唯有切实行动才能重建信任。恢复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稳定性,才是当务之急。
同时,发言人重申立场:荷方应立即停止对安世半导体内部事务的一切干涉。此外,中方已正式同意荷兰经济部派团来华开展磋商。可见,我们的态度既开放又坚定,路径也已指明,接下来如何走,完全取决于荷方是否具备真正的合作意愿。
![]()
结语
今天的全球产业链早已深度交织,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格局。安世半导体正是这一现实的最佳写照:欧洲负责前端制造,中国完成中后段封装,产品最终销往世界各地。任何一个环节脱节,整个系统都将停摆。
荷兰追随美国脚步试图强行接管企业,表面看是针对中资布局,实则是误判形势、损人不利己的典型。安世在荷工厂停产,造成数百名员工失业,地方政府还需动用财政资金维稳;欧洲车企因缺芯减产,反过来问责政府决策失当。最终结果是两头受损、信誉扫地,完全是自食其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