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片仔癀如今站在一个不再稳固的节点上,市场与财务双向发出了警示信号。
——确实令人警觉。
综观近几季业绩,事实很明确:2025年前九个月,公司营收约为74.42亿元,同比收窄约11.93%,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降至21.29亿元,降幅接近20.74%,这打破了公司过去连续多年的增长轨迹。
单看2025年第三季度,情形更为直观:当季营收约20.64亿元,同比下降约26.28%;净利润为6.78亿元,同比下滑约28.82%。
据史料与公司披露数据综合判断,这样的单季回落在公司上市以来属罕见。
若把这些数字放在往昔的增长背景下观察,便能察觉到一系列连锁反应在成形。
再看现金流。
长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萎缩明显,2025年上半年仅剩约3.76亿元,与2022年上半年估算的五十多亿元相比,差距极为显著,波及公司的短期资金调度与项目推进能力。
渠道债务压力在扩大。
经销商回款放缓。
应收账款逆势走高,较2024年底增加约25%,占同期营收的比例已逼近20%,这意味着货物虽然出库,但现金未及时回笼。
库存也在堆积。
公司三季度末存货金额约为61.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约12亿元,存货周转速度因此下降。
换个角度看,这是一条典型的“销量下滑—存货积压—应收增加”的链条。
问题出现在哪儿?
这是为什么呢?
连锁。
深层原因值得细致梳理。
先说成本端的那根弦。
原材料变贵,且幅度惊人。
天然牛黄、天然麝香等关键药材价格在近年攀升明显。
以天然牛黄为例,2019年市场价约为35万元/千克,而到2025年上半年已升至约170万元/千克,涨幅接近4倍;天然麝香同期涨幅亦超过200%。
原料端的剧烈抬升直接挤压了产品的利润空间。
于是,片仔癀在过去几年多次调整价格以应对成本压力:零售价从早期的数百元逐步上调至590元,再到760元的官方定价。
历史的回溯显示,公司曾凭此定价策略在短期内实现营收和利润的上涨,但现在市场的回应发生了改变。
若说以往依靠稀缺性和品牌溢价能维持高位,今日的现实已不是单凭调价即可逆转的局面——在我看来,外生成本冲击遇上需求端理性回归,形成了双重约束。
价格整体上行的背景下,消费行为也在发生结构性变化,不能忽视这一点。
消费端的变化来得悄然却有力量。
过去几年,片仔癀产品在部分时段曾出现“一粒难求”的局面,二级市场甚至出现暴涨至千元以上的交易价格;那是一段由稀缺、礼赠与投机驱动的繁荣。
如今市场情绪趋于冷静,消费者越来越注重产品的实际功效与性价比,囤货与投机的动机在弱化。
就像市场上的灯光转向不同的方向一样,年轻消费群体的偏好也与以往大不相同,体验与便利性更受青睐。
对比之下,传统高价单品面临的吸引力在下降。
难道不是吗?
反过来说,如果不在产品形态与传播方式上做出回应,品牌很难在新的消费生态中找到此前那样的增长势能。
渠道端的矛盾已经显现为价格倒挂这一具体现象。
官方定价在760元/粒的锭剂,部分电商平台与线下门店的促销价却下探至593元至650元区间,京东上甚至出现过593.75元的促销标价。
截然不同的终端售价,使得品牌定价体系遭遇挑战。
经销商为加速库存周转不得不采用降价促销;厂商若保持官方定价,又可能导致终端与渠道之间利益错位,从而形成更加复杂的供销矛盾。
若站在企业经营角度思考,价格传导失灵无疑会震荡整个渠道网络。
这不仅仅是几分钱的差距,背后所牵动的是品牌信任、渠道稳定性与市场预期的重构。
生产与供应链层面的应对并不容易。
天然原料的供给具有稀缺性和季节性,且价格易受投机与自然条件影响。
为了保障产能,企业可能选择适度备货;但备货同时会占用更多流动资金,并增加减值风险。
若尝试寻找替代原料或技术路径以降低对稀缺资源的依赖,则需在保证疗效与传统配方完整性之间权衡,这并非一朝一夕可成。
就像修复一座老房子,既要保持原貌,又要补强结构,过程复杂。
个人认为,供应链弹性化与技术改良应同时推进,但需要时间与投入。
![]()
资本性开支与投资计划则把公司置于更为两难的境地。
当前在列的项目包括总投资约10亿元的新建科技大楼,以及不超过44.8亿元的产业园等计划。
若在此时继续大规模自筹推进,短期内对公司流动性会造成明显压力;若延缓投资,则可能影响长期竞争力与产能布局。
这个决策像一把双刃剑。
深思后看,不可盲目推进,也不可长期停摆;战略与战术需并行。
长句——在我看来,合理的做法应当是分阶段推进、优先级排序、并通过多种融资与合作方式分担压力。
经销商体系与终端管理需要更细致的政策支持。
销量回落与库存积压导致经销商的资金链吃紧,进而影响回款节奏。
企业可以通过短期促销支持、账期优化、联合营销等手段协助渠道化解库存,但这些措施短期内将进一步挤占公司现金。
另一方面,强化线上渠道、推动数字化运营与社群化营销,可能在中长期改善销售效率与用户粘性。
换个角度想,这是一场从传统分销向数字化营销的适配过程,既是挑战,也是机会。
并非无解,但需要时间与资源配置的巧妙配合。
若把视线拉回到品牌价值的演变,会发现问题的根源并不单纯是数字的波动。
片仔癀曾凭借独特配方与品牌稀缺性,在行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那段往昔让企业赢得了高溢价能力与广阔市场想象。
如今,市场成熟度提升与同类产品增多,使得原有的单一依靠稀缺性维持的商业模式受到牵动。
对比历史,企业要做的并非简单地回到过去的“靠价格和稀缺”的路径,而是需要在保留传统力量的同时进行产品与渠道的延展。
个人认为,这是一条必须走的转型路径,不然未来的市场空间将被逐步压缩。
细细品味,会发现每一步调整都并非孤立,而是需要系统性思维来统筹。
结论性的话语不适宜在此过早下定,但有一点可以明确:当前的局面既有外生价格冲击的因素,也有内生需求结构性变化的因素,两者叠加造成了公司必须同时在短期经营与中长期战略上做出调整。
站在今天回头看,若过分依赖单一产品的高端定位,而忽视渠道与消费者行为的演进,便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市场节奏。
真没想到,短短几年间,昔日“药中茅台”的景象会被市场的冷静与竞争的多元所稀释。
思来想去,企业的应对方案应包含对现金流的稳健管理、对渠道的精细化扶持、对产品形态的多元化探索以及对供应链弹性的建设。
片仔癀面对的并非突发的偶发问题,而是一个结构性的调整期。
若能在此阶段既守住核心价值,又能以务实的步伐推进创新与渠道改革,那么过去积累的品牌与市场优势仍有可能转化为未来的竞争资本。
否则,单凭历史光环难以抵御市场与资金面的双重波动。
——这是一个时代变迁下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