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或是中国独有社会现象
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人。子女由于学习、工作、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家中的中老年夫妇在心理上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空虚寂寞,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一般。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空巢老人”现象尤其引人关注。
![]()
空巢老人怎么产生的?
表面上看,是由于子女因为学习、工作、结婚离开了原生家庭,只留下年迈父母独守家中。这么看来,空巢老人的产生是必然的。因为社会在发展,人口流动性本来越来越强,年轻一代去求学,去工作,去大城市打拼寻找机会成就人生,这必然对传统的四世同堂儿孙绕膝的家庭结构与文化传统带来冲击。欧美家庭的孩子不外出求学、工作、成家立业吗?显然不可能。
老人迁往孩子所在城市生活能解决“空巢老人”现象吗?
既然孩子注定要走出去,那么等他们在大城市落脚了,老人们迁往孩子所在的城市,不是解决这一问题了吗?其实不然,假如夫妻双方是独生子女,那么就有四个老人同住,那就需要在大城市买下大房子,或者两三套分开居住。即便物质条件许可,来自不同地域的两个家庭和新组成的小家庭能融洽相处吗?住在一起有婆媳矛盾,分开了又成了“空巢老人”,真难。更难的是,老人们习惯了原先小城镇或农村的生活习惯与文化,难以融入都市的现代生活,往往选择重新回到乡下。
“空巢老人”现象背后实质是中国人的共生心理。
讲个笑话:一个美国人、一个法国人和一个中国人沦落在一个荒岛上。岛上什么也没有,他们只能向神仙求救了。果然不负有心人,神仙出现了,说:“我能满足你们每人一个愿望,你们谁先说?”
美国人先说:“我要一百万个金币,带我离开这里。”神仙一挥袖子,美国人消失了。
法国人说:“我要一个美女,带我离开这里。”神仙一挥袖子,法国人消失了。
神仙问中国人:“你呢?”中国人说:“给我来瓶二锅头。”中国人喝了几口说:“我一个人喝酒没意思,让那个法国人和美国人回来陪我喝酒。”神仙一挥衣袖,法国人和美国人又回来了。法国人和美国人泪奔。
所谓共生心理,就是作为个体的成年人,无法独自生存,极度依赖他人,尤其心理上。这种现象只发生在婴儿对母亲,成年人的共生是病态的共生,如社会中那么多啃老的成年人,或是表现为在心理上还未断奶的“妈宝男”。既然是共生,一定是双向,不仅仅是孩子对父母、弱者对强者的依赖。老人对子女的心理依赖达到子女离开后不能自立的病症程度,一样是共生心理在作祟。
其实,心理健全的成年人应该知道,孩子成长,终究有一天是要离开父母的怀抱,独自去面对这个世界的,孩子不是父母身体的某一部分,他是独立的生命个体,从这个角度讲,孩子不是父母的孩子,为人父母也是有一定有效期的。“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目送》)
既是如此,何来“空巢老人”一说?所谓“空巢”,是“巢”少了“雏儿”,当我们把家庭界定为“巢”的时候,那里面住着的也就不是人了。
欧美家庭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孩子到了成年的年纪,基本都搬离原来家庭独自生活了。孩子成家立业后,身为父母也只是偶尔过去住一住。这样的家庭孩子既不会在成年之后寻求与父母共生,父母更不会拴住孩子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其实,“空巢老人”是一种“富贵病”。
有人说“空巢老人”是子女在精神上缺乏对老人进行赡养,因此倡议立法规定,子女每年要回家几次,每个星期要打几个电话。这简直是无稽之谈了,不过反倒说明他们在物质上进行养老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多少中国家庭在物质上养老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啊。
我国的养老体制大家很清楚,能领取养老金的老人往往是机关事业国企单位的离退休人员,他们的养老由国家承担。即便到了需要护理阶段,也可以不需要子女操劳。可是这样的人群所占比例是多少?中国绝大多数老人的养老需要靠子女的赡养。赡养的赡字从贝,那就意味着需要金钱物质做基础啊。可怜多数中国老人在乡下帮在外打工的子女养着孙子孙女呢,留守儿童总是跟空巢老人相依相伴。养老不是由政府全额承担全民保障,还要把它做成拉动内需的三驾马车之一,恐怕真的是中国特色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