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7日至9日,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
自行车(公路)赛
在粤港澳三地举行,
备受瞩目。
作为全运会史上首次跨境赛事,
此次赛事
充分展现了大湾区的融合发展,
《人民日报》、新华社、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等央媒纷纷聚焦!
01
一赛跨三地
感受大湾区融合发展
11月8日,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
自行车(公路)赛男子个人赛
上演了一场破风之旅,
开创了全运会跨境办赛的全新模式。
从这场赛事中,
能真切地感受到
大湾区融合的“速度与激情”。
点击图片查看《人民日报》报道▼
点击图片查看《人民日报》报道▼
来自内地及港澳的103名运动员,
从珠海博物馆前的情侣路发车,
经过港珠澳大桥至澳门、香港,
再折返珠海,
全程231.8公里。
半天穿梭三地、
把港珠澳大桥“骑2遍”……
“极速粤港澳”不再是梦想!
在赛道两侧,
三地观众摇旗呐喊,
“这次的赛道联通三地,
让我们感到大湾区的融合
真的越来越紧密了,
我们粤港澳一家亲。”
点击图片查看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报道▼
点击图片查看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
点击图片查看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
点击图片查看新华社客户端报道▼
02
赛事创新通关模式
“无感通关”体验佳
在11月8日举行的
男子个人赛中,
运动员在231.8公里的赛程中
6次经过口岸,
却全程不停,
实现“无感通关”。
这种通关模式的创新,
其意义远不止于提升赛事体验。
未来,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进程加速,
这样的“无感通关”模式
会让人员和物资的流动更加顺畅高效。
点击图片查看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
点击图片查看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
03
“三牌”医疗车、“三地”指挥车
“软联通”细节满满
赛事首创了“三牌”医疗保障车,
首次实现粤港澳三地跨境随行。
为了给车挂上三地车牌,
三地在车辆人员资质、通关手续等方面,
做了许多突破,
这也是粤港澳三地“软联通”
在赛事中的体现。
“三地联合”指挥车,
同样是粤港澳融合的缩影,
在赛事中承担指挥协调功能。
点击图片查看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报道▼
04
粤港澳三地气象部门
携手保障跨境赛事顺利进行
本届赛事首次利用
港珠澳大桥作为赛道。
港珠澳大桥横跨海域,
天气复杂多变,
风速、风向、降水等
都会对运动员安全和顺利完赛
有一定影响。
为此,
粤港澳三地气象部门携手,
通过跨境数据传输
实现气象信息实时共享,
共同保障跨境赛事的顺利进行。
点击图片查看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
05
志愿者像“流动的桥”
连接粤港澳三地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
自行车(公路)赛比赛期间,
粤港澳三地志愿者上岗,
他们像一座“流动的桥”,
把三地的热情与专业连在一起,
为全国的运动员做好青年志愿服务,
有效保障了赛事顺畅进行。
点击图片查看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
无感通关、协同办赛、心心相融,
这场全运会历史上的首次跨境赛事,
见证的不仅是“湾区速度”,
更是融合深度。
首次跨境赛事的举办
将为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发展
提供更多借鉴经验!
素材综合自《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
整理、编辑/黄青芳
责任编辑/赵思华
三审/常立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