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将热水器钢管接上电,让妻子在洗澡时触电身亡。这起骇人听闻的家庭悲剧,因一封14岁女儿的求情信和一份充满“司法温度”的判决书,再次拨动了公众的心弦:当法律的天平一端是滔天罪行,另一端是两个无辜孩子的未来,它该如何倾斜?
![]()
云南男子杨某和妻子和尹某的故事开始于2010年。
那年,他们在虚拟世界相识相爱,很快步入现实婚姻的殿堂。可惜,这段关系因为互相了解不够导致婚姻根基不稳,如同沙滩上建楼。
婚后的头几年,他们有了大女儿,日子倒也过得去,可后来,问题就一个个冒出来了。
最主要的矛盾出在婆媳关系上,尹某和婆婆在生活习惯和观念上差别很大,经常为了一些小事闹得不愉快。
杨某夹在中间,劝谁都不是,心里很烦躁。除此之外,两人在生活琐事上也摩擦不断,闹得不可开交。
![]()
甚至在2014年12月到2017年4月这段时间里,两次离婚又两次复婚。
这样反复折腾,让两人的感情越来越淡,杨某心里对尹某的怨恨也越积越深。
后来,杨某又怀疑妻子不忠,觉得她及其家人看不起自己,还担心她要离婚,再加上生活中的各种摩擦,他心里越来越憋闷,整天无精打采。
然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尹某的一句话。
杨某因为精神状态不好,去医院检查,医生建议他需要家庭温暖,甚至还打电话给他的妻子劝说,但尹某却对归来的杨某说:“你想死找个旮旯死去”!
这句话像刀子一样扎在杨某心上,让他终于下定了杀死妻子的决心。
经过反复思考,他想到了一个“杀人于无形”的方法,就是制造热水器漏电假象,在妻子洗澡时用电击方式杀死她。
![]()
2023年3月的一天晚上,悲剧终于发生。
晚饭后,尹某像往常一样在家里卫生间洗澡,杨某却悄悄来到厨房,动手将热水器的不锈钢管接通电源。一瞬间,尹某触电倒地身亡。
![]()
事后,杨某将尹某的尸体搬到卧室床上,试图掩盖痕迹。
随后,他在家中枯坐一整夜。经过一夜无眠的思考,第二天早上,他还是选择了投案自首。
在去派出所的路上,他还给堂姐和朋友打电话,托付儿子和女儿的抚养问题,显示出他对家庭的复杂情感。
![]()
杨某的投案和供述,让这起案件很快水落石出。
法院在审理这起案件时,查明杨某因婚姻家庭矛盾蓄意杀人,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公诉机关提供的证据确凿,罪名成立。
然而,案件审理期间,一个稚嫩而沉重的声音打破了法律的肃穆——他们14岁的女儿,亲笔写下一封求情信。信中,女儿没有控诉,没有怨恨,只是用稚嫩的语言回忆着父亲对她们的好,恳求法院能让父亲早日回家,陪伴她和年幼的弟弟(2岁):
“我知道爸爸犯了错,但我和弟弟不能没有爸爸,希望法院能让他早点回家。”
这封信,让合议庭陷入了沉思。一边是情节恶劣的故意杀人,一边是两个未成年孩子对父爱的渴求与未来生活的依托。
最终,法院在判决书中展现了“司法温度”:为两名孩子的成长计,在量刑建议基础上酌情从轻,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杨某无期徒刑。
![]()
法官在判决书中罕见地详细阐述了考量,指出本案最大的受害者是那两个孩子。判决超越了公诉机关的建议,选择在法律框架内给予一丝“温度”。这样的判决至少能在孩子们对父亲回家团聚的漫长等待中,给予他们一些精神上的安慰:“给两个孩子一些念想”。甚至明说:“等杨某出狱,孩子都成年了,但总算有个盼头。”
这话听着让人暖心,可死者家属恐怕难以接受——毕竟一条人命没了,加害者却因为“父爱”减了刑。
于是网友吵翻了天。
有人支持法院:“孩子已经没妈了,再没爹太可怜。”也有人炸锅:“要是被杀的是你闺女,你还讲温情?”
更现实的争议在于:这种“司法温度”会不会变相鼓励恶性家暴?毕竟夫妻矛盾各地都有,要是都学杨某“动手再拿孩子当挡箭牌”,后果不敢想。
女儿的一纸求情,能否为父亲的致命罪行“赎罪”?无期徒刑的判决,对你而言是重是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