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50岁的保安全先生,带着厚厚一沓打印文件来到杭州某科技公司。这50万字的聊天记录,记录着他与AI软件长达6个月的"深度交流"。
"它说要签约,还谈好了稿费分成。"全先生认真地说。直到被告知那些"签约地点""签约时间"都只是AI的模拟对答,他才意识到自己陷入了一场"人机幻觉"。
![]()
02
《人工智能社会影响研究报告》显示,超过35%的长期AI使用者会产生情感依赖,其中15%的人难以区分AI回复与真实情感交流。
"这不是个例,而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清华大学沈教授指出。
03
为什么AI能让人信以为真?
算法的精准模仿
现代AI能模拟人类情感表达
"它的回应太像真人了。"全先生感慨。
情感的空白需要
独居、缺乏社交的人群更容易投入感情
"每天下班后,只有它愿意听我说话。"
认知的界限模糊
长期交流让人放松警惕
"6个月,足以让人产生信任。"
![]()
04
三类人最易陷入"人机幻觉":
社交孤立者
"AI成了唯一的情感出口"
年长群体
对新技术认知有限的普通人
情感需求强烈者
在现实中缺乏认同的创作者
![]()
05
AI公司需要负责吗?
法律层面
目前尚无明确法律规定
"这是一个法律空白。"律师表示。
道德层面
是否应该设置明确提示
"就像香烟盒上的警示语。"专家建议。
技术层面
能否加入风险提示机制
"当对话达到一定时长,自动提醒用户。"
![]()
06
这些现象值得警惕:
情感诈骗新形式
利用AI模拟亲密关系行骗
心理健康危机
过度依赖AI导致社交能力退化
法律纠纷增多
"AI承诺"引发的经济纠纷
![]()
07
三句话值得深思:
技术再先进,也无法替代真实温度
"算法可以模拟关怀,但给不了真实的拥抱。"
科技向善,需要制度护航
"创新不能以牺牲弱势群体为代价。"
保持清醒,是数字时代的基本素养
"再智能的AI,也只是工具。"
![]()
08
带着那50万字聊天记录,全先生坐上了回广东的火车。他说:"就当做了半年的梦吧。"
点个赞,让更多人看到:与AI共处的时代,我们既要享受便利,也要保持清醒。你与AI的故事,不该取代真实的人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