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苏国庆,华北油田采油五厂应急抢险站抢险作业一队班长,井下作业工首席技师。2013年获“河北省能工巧匠”称号,2014年获得“河北省劳动模范”称号。2015年“苏国庆创新工作室”被河北省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2017年,苏国庆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带领工作室累计研发96项创新成果,获国家专利18件,解决生产难题百余项。
![]()
人物速写
在油田,若论“学识”的深度与广度,井下作业工无疑是金字塔尖的存在。他们的专业教材厚如砖石,所需掌握的理论与操作知识浩如烟海。
苏国庆不仅彻底吃透本专业,更跨越专业壁垒,一举拿下另外两个工种的技师资格。他用行动证明:真正的精通,从不设限。于他而言,创新从不是为了积分与奖牌,而是让技术落地生根,为生产实际服务。井架之下、油管之间,是他所有灵感的来源,也是每一次实践的最终归宿。
他默默耕耘这片不断生长的技术沃土,如今,从他工作室中走出了56名技术骨干,其中5人荣获省部级荣誉。
井深万尺 学问千钧
![]()
苏国庆对活门打捞筒进行现场模拟试验
油田的工人,来自五湖四海。家,随着油田迁徙。油田在哪儿,家就在哪儿。苏国庆就来自这样的队伍。20世纪70年代,苏国庆的父亲苏仕栋参加华北油田大会战,带领钻井队拿下“铁人式钻井队”称号,获评“河北省劳动模范”。也是在那个时候,苏国庆一家从江苏连云港来到河北。
在油田,有一个特殊的工种——井下作业工。他们被称为“油井医生”,负责诊断和修复地下数千米的故障。当一口井减产或停产时,他们要通过地面操作,判断是机械故障还是地质问题,让油井重焕生机。
与煤矿、金属矿不同,油田井下作业工的“战场”在地面,解决的却是地下看不见的难题。这种“隔空诊断”,让工作充满挑战。这份工作需要厚重的知识储备,不仅要精通本专业,还要掌握机械、地质、流体力学等多领域知识。
![]()
针对Y221-114封隔器结构苏国庆对徒弟进行现场讲解
早些年,这是个“又脏又累又难学”的岗位。老师傅们修完井,工服浸透油污,只剩腋下保留着布料的原色。在野外,他们往腋下蹭蹭手,抓起馒头就吃。溅在脸上的原油,得用汽油才能擦净。
“小时候墙上挂着父亲胸戴大红花,站在车上巡游的照片。父亲跟我们说,他当时站在一号车上。我感觉那是非常荣耀的事。”初中毕业后,怀揣这份荣光,苏国庆报考了华北石油技工学校,选择了最艰苦的井下作业。工作第二年,他就奔赴内蒙古二连油田参加石油会战。
内蒙古冬季最低温度达零下30摄氏度,4月份还下雪,油田工人们一般是干七八个月,休四五个月。“天冷的时候,手套不能摘,摘了就硬得戴不进去了。水珠子在棉大衣上滚着滚着就变成冰了。”苏国庆说。夏季的草原则被烈日炙烤。没有值班房,他和工友只能钻到车底,寻找片刻阴凉。
在内蒙古的四年磨砺,铸就了苏国庆钢铁般的意志。日后,苏国庆不但拿下了井下作业工最高资格证书——首席技师资格证,还拿下了作业机司机技师、井下作业工具工技师、采油岗高级工的资格证书。
有人不解:“你考那么多证没用,发津贴是一样的。”苏国庆只想多学一点,他说:“知识融会贯通,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从父辈的荣光,到内蒙古的风雪,再到河北的千里油区,33年坚守,苏国庆用厚重的学识,解决最隐蔽的故障,在无人看见的战场上,守护着油田的“心跳”,诠释了“油田医生”的职责。
匠心如发 善作善成
![]()
苏国庆利用SW绘图软件在进行计算机绘图
2005年,一场创新成果展览,像一根刺扎进了苏国庆的心里。他跟着大队领导走过一个个展台,别的单位成果琳琅满目,唯有他所属的作业五大队“颗粒无收”。
那一刻,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窘迫以及一种顿悟。“那些成果,其实也解决了我们遇到过的问题。”苏国庆后来回忆说,“只是我们过去从没把‘创新’看得那么重。很多小问题,现场解决了也就过去了,没想过要把它总结、提炼,让它成为能惠及更多人的成果。”
他意识到,真正的创新,终点不应止于自己的工位或者本单位。它需要被看见,被传递,要去照亮更远的地方。
观展回来后,苏国庆默默走进单位的一个废弃库房,清扫出一方天地,摆上一张旧桌子,一盏昏黄的台灯,就在这里,叩响了自己的“创新之门”。
![]()
苏国庆测量加工工件的尺寸
2006年,苏国庆的第一个创新成果诞生了——“快速拔插的液压钳尾绳销子”。它小得不起眼,却关系着现场工人的安全。原来的销子用起来费时费力,不少人干脆不用,留下了安全隐患。苏国庆琢磨的,就是让它变得“好拔、好插、好收、好放,还不容易丢”。这个小小的“别扭”被捋顺后,他的小发明在生产一线扎下了根,一直用到了今天。
首战告捷,创新的闸门由此打开。从此,苏国庆的身上,多了一个巴掌大的记事本。工人师傅随口的抱怨,操作现场任何一个微小的痛点,都被他郑重地记录下来,成了他攻关的指南。
真正的硬骨头出现在2015年——研发“提放式螺杆泵泄油器”。那时,谁干检修螺杆泵的活儿谁头疼,因为国内没有配套的螺杆泵泄油器,作业时油污极易喷溅,弄得作业工一身狼藉。由于没有现成资料可以借鉴,苏国庆带着团队在大半年时间里,失败了数十次。
“要用最少的零件,实现最好的效果。”这是苏国庆的执念。最终方案精简到只有三个主要零件:上接头、外筒、中心筒。然而,这一简练的背后,是无数个深夜的推敲与挣扎。
外筒上的泄油孔该打多大?打两个还是三个?是错开打还是在同一平面?孔打大了,强度不够;打小了,泄油通道又不畅。除此之外,难啃的骨头还有密封。泄油器下井后,必须保证绝对的密封才能正常生产。为此,他们设计了四道密封圈,像布下四道重兵把守。为了万无一失,苏国庆又创造性地将内筒上端面做成球形,形成一道坚实的机械密封。“就算下面四道密封都失效,上面这道硬密封还能顶上去。”他说。
这款泄油器的成功,终结了国内螺杆泵井没有配套泄油器的历史。它不仅让井场环境变得整洁,更将检泵起原井管柱的时间,从原来动辄一两天,缩短到4个小时。这项成果最终获得了国家专利,在油田公司全面推广。
苏国庆常对徒弟们讲“三类人”的故事。他说,走在路上被石头绊倒后,人往往有三种反应:第一类,视而不见,第二天继续绊倒;第二类,发现问题,以后绕着走;第三类,会想方设法把石头搬开。
“一定要做第三类人。”他语气坚定,“不但要发现问题,更要动手去解决它。创新的种子,就埋在你搬开那块石头的意愿里。”
当有人感叹“干了20多年,哪还有啥可创新的”时,苏国庆总是摇头。“创新无处不在。”他说,“没有问题,本身就是最大的问题。当你发现不了问题,进步的路也就到头了。”
心系一线 毫厘求极
![]()
苏国庆在加工零件
“我师傅对待工作,有一种不放过每一个环节、不疏漏每一个细节的严谨。”徒弟郝超博这样评价苏国庆。苏国庆这份刻在骨子里的工作态度,在2012年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举办的技能竞赛中,化为了一双令人叹服的“火眼金睛”。
那是一场汇聚了全国12家油气田、96名参赛选手的顶尖队伍的较量。六个比赛项目中,“组装可退式螺旋卡瓦打捞筒”堪称魔鬼环节——选手需从数十个规格不一、正反扣交织的零件中,精准挑出6个正确的,完成清洗、组装、再拆卸归位,全程限时10分钟。
“挑选是关键,一旦选错,再返回去,时间就全耽误了。”苏国庆回忆。这副最重的担子,落在了他的肩上。其中,控制环与螺旋卡瓦的甄别最为苛刻,不同型号的螺旋卡瓦单边尺寸仅差2毫米,控制环的误差容忍度更是低至1毫米。然而,苏国庆几乎仅凭肉眼观察与指尖触感,便迅速锁定了所有正确零件。最终,他所在的两人小组仅用时8分钟便拿下满分,将那枚沉甸甸的金牌稳稳收入囊中。
这份精湛,源于日常的淬炼。在徒弟眼中,师傅特别爱钻研,很细致。为做一个打捞工具,他能在工作室里泡上两三天,不回家是常事。工具拿到井上试用,若效果不理想,他便默默地拿回来,继续琢磨。那些从他手中诞生的、看似不起眼的小工具,因为切实好用,一个个都在生产一线扎下根来,被广泛推广。
![]()
苏国庆与徒弟们在创新工作室对活门打捞筒的结构优化进行讨论
多年来,苏国庆带领团队啃下的“硬骨头”数不胜数:经他设计、数次改进的“液压动力钳夹紧装置”,使用寿命从卸扣800根便出现变形,延长至3000根仍完好无损;他研发的“调压式单流阀”,成本仅2000余元,却有效解决了油管传输射孔的污染难题,已应用超过200井次,创效130余万元;面对“晋85井腐蚀油管打捞”这类极端复杂的工况,他们借助电脑模拟井筒状态,设计加工专用工具,一次次成功解决难题。
然而,在他的诸多创新成果中,有许多并没有申请专利。
“都是些小东西,谈不上专利,内行人看一眼就明白原理了。”苏国庆这样解释,语气里听不到丝毫遗憾。
那么,究竟是什么支撑着他在创新之路上乐此不疲?答案,藏在他的初心里。
“不能为发明而发明,更不能为荣誉和评分而发明。”徒弟高君宏告诉记者,师傅认为,一切创新的源头,必须是为解决一线生产难题而发明,为降低一线劳动强度而发明,为提高生产效率而发明,为节约生产成本而发明。这,就是苏国庆创新动力的朴素原点。
独木非林 众行致远
创新绝非“闭门造车”,更不是个人的独角戏。2010年,“苏国庆创新工作室”成立。他为工作室立下了铁打的“三个导向”:问题导向,锚定生产难题不放松;实用导向,坚决反对为创新而创新;效益导向,用实实在在的投入产出来衡量价值。
为了聚拢更多人,苏国庆将热情化为制度,整理出疑难问题登记、拜师学技等十几项章程。工作室的墙上,一棵特殊的“问题树”悄然生长——每片叶子都承载着一线工人的烦恼;已解决的难题,如金果般熠熠生辉;正在攻关的,则标记着醒目的红星。“只要还有一片叶子没结果,我们的工作就不能停。”这是他给团队立下的规矩。
成员芮明明至今难忘与师傅及同事宋志刚、尚兵共同攻关油管滑车难题的日夜。
“师傅在井场一眼就注意到滑车与挡板‘硬碰硬’,噪音大,磨损快,当即就召集我们研究改进。”芮明明回忆说。四人当天就扎进工作室,赶制出滑道模型。他先提议用橡胶块缓冲,但橡胶易碎;后来按师傅的思路尝试弹簧,从单根细丝到双根粗丝,在一次次拆装测试中反复调整,最终研制出可靠的防撞缓冲器。
“师傅从不直接给答案,而是带着我们在实践里摸索。他教给我们的是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芮明明说。
2015年,“苏国庆创新工作室”获评“河北省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这块牌匾像一块磁石,吸引了越来越多一线员工加入。苏国庆知人善任,根据每人特长分工:精于机械的设计工具,熟悉现场的负责试验,善于文字的整理资料……每个人都找到了发光发热的位置。
昔日逼仄的“库房工作室”,如今已蜕变为6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实训基地。这里累计诞生了96项创新成果,获国家专利18件,解决生产难题百余项。然而,最让苏国庆自豪的,不是这些数字,而是从这里走出去的56名技术骨干——巩新国在集团公司技能竞赛中斩获银牌,宋志刚成长为公司技能专家,尚兵牵头的项目在油田全面推广……
携着半生的热爱与坚守,苏国庆将创新的火种深深埋入了油田的血脉。他所点亮的这片天地,还在继续扩大……
(文/河北工人报记者周斐 通讯员纪慧敏 图/河北工人报记者郑荣玺)
来源:中工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