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已过,泉州却依旧暖风和煦、草木含青,舒适气候与丰饶的湿地生态成为南迁候鸟的理想越冬地。记者从泉州市观鸟学会获悉,大批南迁候鸟已抵达泉州湾、围头湾等地,泉州市迎来候鸟迁徙高峰期。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勺嘴鹬、黑脸琵鹭、黑嘴鸥、彩鹮等珍稀“老友”如约而至,黄胸滨鹬、斑胸滨鹬、半蹼鹬等罕见“新客”也惊喜现身。
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停歇地和越冬地,泉州以丰富的食物资源和优质的栖息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珍稀鸟类从“过客”变“常客”。近日,央视《新闻直播间》再次聚焦晋江围头湾,重点关注勺嘴鹬的迁徙变化。
![]()
11月7日,从泉州湾畔蓝色海湾-鸟类监测塔附近远眺,涨潮前后的红树林一带鸟儿翔集。除了常见的留鸟白鹭和大白鹭,镜头里还出现了反嘴鹬、金斑鸻、黑脸琵鹭等候鸟的身影。(陈起拓 摄)
候鸟进入迁徙高峰期
鸟类名录更新至410种
“‘先头部队’9月就已抵达泉州,之后种类与数量持续增多,目前已进入候鸟抵达的高峰期。”泉州市观鸟学会会长吴轲朝介绍,目前泉州湾区域同期监测到的水鸟数量已达4万多只,其中鸻鹬类水鸟数量最多,仅黑腹滨鹬、红颈滨鹬单个鸟种数量就达七八千只,还有白腰杓鹬、阔嘴鹬、翻石鹬、小青脚鹬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雁鸭类也有两三千只,包括白额雁、豆雁、琵嘴鸭、绿翅鸭等20多个种类;鹭类则以白鹭、大白鹭、苍鹭为主,仅大白鹭就有千余只;鸥类主要有红嘴鸥、黑嘴鸥等,红嘴鸥约300只,黑嘴鸥这两天刚抵达,数量在20只左右。
![]()
石狮来了一对彩鹮(杨思盾 摄)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候鸟迁徙季,惠安、石狮等地还迎来了黄胸滨鹬、斑胸滨鹬、小滨鹬、半蹼鹬及长嘴半蹼鹬5位“新朋友”。其中,半蹼鹬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黄胸滨鹬是福建省首次记录,也是中国大陆第四次观测记录;斑胸滨鹬在国内也属少见过境鸟,此前在福建的记录不多。
据悉,截至目前,泉州市鸟类名录更新至410种,其中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分别达21、84种,珍稀保护种类数量持续位居福建省各地市前列。
勺嘴鹬恋上围头湾
单次记录达13只
退潮后的围头湾滩涂上,一群鸻鹬类水鸟正在悠闲觅食,勺嘴鹬也混迹其间。透过镜头,可以看到它形如勺子的嘴巴不断探入泥土,快速搜寻、攫取食物。吴轲朝介绍,近期围头湾已记录到8只勺嘴鹬,包括连续三年来此越冬的“C8”和“H0”。这标志着泉州再度成为这一珍稀鸟类的重要“驿站”。
![]()
勺嘴鹬“C8”连续三年来围头湾越冬 (黄宝桐 摄)
近年来,勺嘴鹬在泉州的栖息行为发生了显著变化,数量也呈稳步上升趋势。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泉州于2018年首次记录到勺嘴鹬,但当时主要是作为勺嘴鹬南飞越冬的短暂停留地。2022年,泉州首次记录到在这里越冬的勺嘴鹬,监测数量从2只增至8只,创下当时历年之最。这些勺嘴鹬一般于每年10月底至11月初抵达围头湾,持续停留至次年5月。2023年,勺嘴鹬在泉州的越冬期仍保持这一规律,单次记录数量稳定在5只左右。
2024年开始出现“提前抵达”现象,首只勺嘴鹬于9月17日现身,较往年提早约一个月,最终居留至2025年5月。同年越冬同步调查显示,围头湾区域单次观测到9只勺嘴鹬,其中包括“C8”“7L”及“24”3只环志个体,年末监测中更出现12只的高峰记录。2025年1月的全国同步调查再传捷报:围头湾单次记录到13只越冬勺嘴鹬,包括3只环志个体,再次刷新本地单次观测记录及全球占比数据。
“这都明确证明,泉州已从勺嘴鹬的‘短暂停歇地’转变为长期停留的‘越冬地’。”吴轲朝表示。据悉,勺嘴鹬因独特的铲状喙得名,目前全球种群数量仅700余只,其中成鸟400余只,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极危名录及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名录。
黑脸琵鹭现身泉港
数量及范围逐年扩大
“黑脸琵鹭也来了!”近日,观鸟爱好者陈先生在泉港山腰盐场捕捉到一只黑脸琵鹭的身影,这是今年候鸟季泉州首次记录到该鸟种。截至目前,泉港山腰、泉州湾均记录到20多只黑脸琵鹭,围头湾、石狮湿地等地也同样观测到它们的踪迹。
![]()
黑脸琵鹭现身泉港(旅途印象 摄)
黑脸琵鹭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因其扁平如汤匙状的长嘴,与中国乐器中的琵琶极为相似而得名,亦因其姿态优雅,被称为“黑面天使”或“黑面舞者”。黑脸琵鹭数量稀少,根据香港观鸟会发布的2025年全球黑脸琵鹭同步普查结果显示,其全球数量为7081只。
“每年11月至次年3月,黑脸琵鹭都会到泉州越冬,数量逐年增多,区域范围也在扩大。”泉州市观鸟学会会长吴轲朝介绍,2025年1月的同日调查显示,泉州八个县市区越冬的黑脸琵鹭数量已稳定在140只以上,较五年前增长近五倍。其踪迹可见于沿海各县市区,主要集中在泉港山腰、惠安辋川、晋江安海湾、围头湾、石狮水头外线及南安江崎等地,洛江区与台商区也有少量分布。其中,位于山腰盐场的一处湿地水草丰茂、滩涂裸露,是黑脸琵鹭稳定的越冬场所。近年来,该地的黑脸琵鹭已从2022年记录到30余只增长至2024年70余只,单群数量不断刷新记录。
多方合力护航迁徙
共筑候鸟温馨家园
“这些珍稀候鸟年复一年归来,说明泉州湿地生态保护成效显著,生态环境和食物链都趋于稳定。”吴轲朝介绍,近年来,泉州通过实施互花米草整治、红树林生态修复等工程,海洋生态和水体环境持续改善,底栖生物资源不断丰富,为候鸟提供了良好的越冬环境和充足的食物保障。
在修复湿地生态的同时,泉州积极开展鸟类救助与科研保护工作。近两年,泉州市观鸟学会与福建农林大学合作,陆续为救助到的普通鵟、短耳鸮、黑脸琵鹭等珍稀鸟类佩戴卫星跟踪器。吴轲朝透露,之前救助并佩戴卫星追踪器的两只普通鵟已于10月底从西伯利亚繁殖地成功返回晋江,其中2024年1月放飞的‘鵟2宝’已连续两年完成往返迁徙。而今年2月在晋江东石救助放飞的两只黑脸琵鹭,其中一只亚成鸟尚未发生繁殖和迁徙行为,另一只于今年5月飞抵韩国繁殖地,11月5日,卫星信号显示,这只黑脸琵鹭已抵达金门。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张晓玲 实习生 洪韦诗 通讯员 封婷婷)
来源:泉州晚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