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岁之后,不少人开始频繁感到疲乏、健忘、情绪低落,甚至出现口腔溃疡、舌头发红、指甲变脆等小毛病。
![]()
很多人以为是“上了年纪”的正常现象,结果一查血,发现血红蛋白偏低、同型半胱氨酸增高,医生说是轻度贫血,还伴有心血管风险。这背后,有一种常被忽视的关键物质,其实早已开始悄悄缺失——叶酸。
叶酸属于水溶性维生素B族的一员,是细胞分裂和DNA合成的“原材料”。它不像钙那样被反复提及,也不像维生素C那样家喻户晓,但它对中老年人的意义,远比想象中深远。
缺乏叶酸不仅可能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还可能诱发神经系统退行性变、抑郁样症状,甚至增加某些癌症的风险。尤其50岁以后,人体代谢效率下降,叶酸合成与吸收能力双重减弱,缺口就更明显了。
![]()
一项2023年发表于《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的研究指出,我国55岁以上人群中,叶酸缺乏的比例高达38.2%,其中女性明显高于男性。
而另一项针对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分析发现,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叶酸浓度呈显著负相关,换句话说,叶酸摄入不足,血管系统就更容易出问题。
叶酸还参与调控神经递质的合成。有研究发现,老年抑郁症患者中,叶酸水平普遍偏低,而补充叶酸后,部分患者的情绪稳定性明显改善。这就像一辆车缺了机油,不先补起来,光换轮胎是没用的。
![]()
讲到底,叶酸不是哪个年龄段的“专属营养”,但50岁以后,它的重要性被重新放大。我们今天不谈保健品,也不推荐药物,只聊聊7种富含叶酸的天然蔬菜,吃得对,比吃补剂更靠谱。
首先要说的是菠菜。它几乎是“天然叶酸王”,每100克菠菜中含有约194微克叶酸。
常吃菠菜,有助于改善轻度贫血、缓解疲乏无力的状态。但要注意,菠菜中的草酸含量较高,建议焯水后再炒,减少对钙吸收的干扰。
第二种是芦笋,这个蔬菜在我国南方种植较多。每100克芦笋含有约149微克叶酸,而且它还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K和多种抗氧化物质。
![]()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芦笋的叶酸生物利用率较高,吸收效率好于多数叶菜,尤其适合肠胃功能偏弱的人群。
第三个推荐的是西兰花。别看它口感清脆,实则是营养密度极高的蔬菜之一。研究显示,西兰花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K,以及120微克左右的叶酸。
而且它的抗氧化能力强,对预防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有积极作用。如果你总感觉记忆力不如从前,不妨一周吃上两三次。
接下来是甜菜根,这个在西北和东北地区较为常见。它的颜色深红,正是富含天然植物红素和叶酸的标志。
![]()
甜菜根中每100克叶酸含量约为109微克,对于调节血压、改善血流状态也有一定协助作用。不过它含糖量略高,糖尿病患者需控制摄入量。
第五种是豌豆苗。别看它个头小小的,每100克竟含有约120微克的叶酸,远高于多数绿叶菜。
而且豌豆苗中的蛋白质、钾元素含量也很可观,对于防止肌肉流失、调节血压、增强免疫力都有帮助。炒、煮、焯都可以,做汤效果也不错。
![]()
再说说油麦菜。它虽然名字“油”,但其实脂肪含量极低,属于高钾低钠的叶类蔬菜。每100克油麦菜中含有约87微克叶酸,而且纤维细腻,不易引起肠胃不适。对有胃病史的老年人来说,是较为温和的选择。
最后一个是羽衣甘蓝,又叫羽叶甘蓝,近年在城市超市逐渐常见。它的维生素A、C含量极高,同时叶酸含量也能达到85微克每百克左右。
它的口感偏硬,适合清炒或做沙拉。羽衣甘蓝在部分研究中被认为具有一定抗氧化潜力,对降低慢性病风险有益。
![]()
光靠吃菜补叶酸还不够,还得注意几点关键“配合动作”。避免长期饮酒和吸烟,这两件事会大幅降低叶酸的吸收率。
肠胃疾病患者(如萎缩性胃炎、肠吸收不良等)更易缺乏叶酸,建议定期检查血叶酸水平。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那就是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甲氨蝶呤、卡马西平)也可能导致叶酸耗竭,这类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补充。
我们经常说“吃得健康”,但很多人只关注热量和脂肪,却忽略了像叶酸这种“微小但关键”的元素。
它不像盐、糖那样有强烈的味觉存在感,但它在你体内的“后台工作”却至关重要——从红细胞的成熟、DNA的修复,到神经递质的平衡、血管的稳定,它样样参与。
![]()
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台老旧的电视机,叶酸就是那个总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信号转换器,没它再好的电源也播不出画面。而50岁之后,这个“转换器”开始老化,及时补一补,或许就能让身体的“频道”更加清晰稳定。
不要等到缺了才想起来补,也别指望靠一顿大补就能填上多年的缺口。每天多吃一点高叶酸的菜,或许就是最“润物细无声”的长寿投资。比起吃保健品,更实在,也更安心。
健康不是拼命补,而是慢慢养。
参考文献: [1]刘静,张瑾,王晓丹.叶酸缺乏与老年人认知功能关系的临床分析[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23,21(4):422-425. [2]陈晓红,李倩,赵丽.叶酸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22,27(3):317-321. [3]李建华,张宏伟.老年人叶酸摄入与情绪障碍关联研究进展[J].中国营养学杂志,2024,46(5):578-58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