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雷强
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持续进行。在当日上午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分论坛”中,四川省文物局局长唐飞登台,以《数字赋能 巴蜀新韵——四川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数字化之路》为题,分享了四川的实践与思考。
![]()
四川省文物局局长唐飞带来主旨演讲
“四川作为巴蜀文化的发源地,拥有乐山大佛、三星堆、金沙、三苏祠、都江堰、蜀道等世界级的文化遗产。”发言中,唐飞这样说道,他指出,对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和人工智能AI的广泛应用,四川以数字技术为引擎,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与利用,让千年文明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途径。
唐飞在发言中回溯了四川文化遗产数字化探索所历经三阶段发展历程:从早期的石窟寺数字化测绘、建档的探索,到三维扫描与数字博物馆试点,再到AI与大数据驱动的全链条变革。他表示,这一历程,不仅见证了技术迭代,更体现了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深刻理解——数字化是守护文明、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
现场,唐飞分享了数字化在驱动考古新范式,助力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修复,拓展文化影响力等领域的作用。他提到,在考古科学领域,数字化重塑了工作范式,多学科研究极大地推进了研究进程。“我们运用遥感、GIS和无人机技术,实现了三星堆祭祀区考古的毫米级记录与虚拟重建。这不仅提升了考古发现的能力,也极大推动和展示了考古现场的全貌,可以云共享巴蜀文明元素的发展发现之旅。”
此外,在青铜器、石质、书画等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中,高精度三维激光扫描,基于数字技术的有限元计算、光谱分析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珍贵文物进行了数字化建档、虚拟重建、成分分析,实现了文物信息的长期守护,为研究与展览提供可靠数据支撑,也为文物数字资源多元利用提供可能。特别是在文物修复中虚拟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修复效率,为修复研究提供了数字支撑。
“我们依托AI模型,探索文物病害分析诊断,针对文物裂隙、变形、残缺等问题进行精准识别、评估、矫正和补配,大幅提升文物修复率与还原率,同时确保最小干预和细节的真实性,确保了可逆性的措施的科学性。”唐飞表示,通过人机协同,计算残件之间的匹配度,尝试三星堆遗址出土文物AI跨坑拼对。
同时,数字化也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筑牢安全防线。以乐山大佛为例,运用激光扫描与数字孪生技术建立的高清三维模型,精准统计、测量病害状况。“通过基础学习,用AI图像识别大模型,多模态标注多种病害类型,探索文物病害的自动化识别、病害发展趋势的自动化预测,指导预防性保护工作。”
![]()
论坛现场 摄影 雷强
数字化不仅守护遗产,更让文物“活起来”。唐飞表示,通过在三星堆、金沙遗址博物馆,安岳石窟等地打造沉浸式VR体验、数字文创产品,让公众身临其境感受巴蜀瑰宝和辉煌灿烂的文化。还有四川举办的《千年蜀刻 蔚为大观——四川石窟线上展》,运用数字孪生、三维建模、亿像素超高清图像等技术手段,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四川石窟的深厚底蕴和无限魅力。
发言最后,唐飞展望未来,表示目标是建设“数字巴蜀”文化阵地,更好地构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利用的四川“四梁八柱”。“坚持持续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国际合作,参与全球数字治理,在文化遗产数字化实践中,期待与全球伙伴共创、共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