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有大V说中国机场数量在全球落后,甚至落后于印尼、巴新、哥伦比亚。
![]()
来源:陈经文章
他的观点是:国际排名通常将大量“通航机场”(如私人飞机、农业、救援等用途的小型机场)计入总数。中国目前通用航空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小型机场数量极少,不少国家有上千座此类机场。可以预计,我们会大力发展通用航空,把私人飞机、小型飞机,配备上无人机,发展起来。
个人认为,我们落后的机场数量背后,是根据自身国情做出的理性选择,以及面向未来的精准布局。
一、中美机场差距的深层原因:国情差异与战略选择
中美在机场数量上的显著差距,本质上反映了两种基于不同国情的交通发展模式。
地理与人口分布的差异决定了不同的交通需求。美国地广人稀,城市间距较远,航空成为连接各地区最高效的交通方式。而中国人口密集,城市群集中,特别是在中东部地区,高铁能够在更短时间内运送更多旅客。
交通战略的不同选择导致基础设施建设的侧重不同。中国建成了全球最发达的高铁网络,截至2023年底,高铁运营里程超过4.5万公里,“八纵八横”高铁网已覆盖全国绝大部分城市。
相比之下,美国的铁路系统长期投入不足,铁轨糟糕堪比印度,铁路服务相对落后,更多用于货运而非客运。
![]()
网图
从经济性角度分析,高铁在1000公里以内的行程中具有明显优势,而这一距离恰好覆盖了中国主要城市群之间的通勤需求。
以上海至北京为例,高铁行程最快仅需4个半小时左右,飞机行程加上市区通勤时间,总体时间与高铁相差无几。但高铁运输成本更低。
此外,机场的建设和运营成本较高,以及天然需要较平整地块(平整则良田可能性高)的特性,也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大规模发展机场。
所以说,我国选择将有限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到效率更高的高铁网络,是基于国情做出的明智决策。
二、中国机场的未来:大型机场适度发展,服务低空经济的新型机场快速发展
2021年,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我国《国家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
到现在,低空经济已经是个几乎人人耳熟能详的热词,中央也多次强调低空经济的未来产业属性。
因此,中国的机场建设并非停滞不前,而是将经历一场面向低空经济的转型与升级。
个人认为,未来的中国机场发展将不再简单追求规模和数量,而是将分类发展。
具体就是:大型通用机场会依据区域发展战略适度发展。比如重庆,第二机场已经获批,预计将于十五五末投入使用。这就是服务于“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的配套设施。
![]()
新机场位于璧山区,名为正兴机场
而下一阶段机场发展的重点将聚焦于服务低空经济这一未来产业,建设规模灵活多样但数量巨大的低空机场。
这些机场与美国的通用机场有本质区别:规模更小、灵活性更高、功能更加专业化。它们大多不需要冗长的跑道和庞大的航站楼,而是将以模块化、分布式的特点融入城市和乡村的基础设施网络中。
个人预计低空机场将包括中小型通用机场、直升机起降点、无人机垂直起降场等不同类型,可满足物流配送、应急救援、农林作业、空中游览、空中出行等多元化需求。
![]()
网图
这类“小快灵”的机场具有投资少、建设周期短、适应性强等特点,预计也将是固定资产投资的下一个风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