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战火未停,战场如同碎纸机一样吞噬着钢铁、燃料以及年轻的士兵,吐出的是债务和叹息。“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经常被人提及,但是实际上的问题更加尖锐,那就是俄罗斯还能坚持多久呢?黑河口岸的司机说,江这边灯火通明、喇叭不停,对岸夜色一片漆黑,热闹和寂静只隔一条江。
俄罗斯远东地区面积为721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却不到700万,比哈尔滨还少。年轻人大量西迁到莫斯科、圣彼得堡,留下的是老人,村庄空心化,学校招生困难,医生和药品留不住,很多地方面临生育率跌破1.2的困境。远东在全国GDP中徘徊在5%左右,支柱还是“挖”,石油、天然气、木材、矿石装船出口换外汇。冻土层抬高了成本,设备运输也变得很贵,以前还可以依靠莫斯科拨款来修路、扩建口岸、更换铁路配件,现在前线和后方的补贴都压下来了,预算就像干涸的井一样,远东地区已经“断血”。
![]()
2024年的东方经济论坛打算推出十二个远东项目,但是蓝图很难落实,资金缺口大,已经开工的矿山也因为没有燃料而停工。基础设施存在较大短板:公路密度只有俄罗斯欧洲部分的十分之一,在雪季的时候小城就成了“孤岛”,横贯东西的铁路线陈旧缓慢,海参崴到莫斯科需要15天,被戏称为“2G速度”。维持广袤边疆的费用很高,边防巡逻、设施维护、居民补贴样样都不能少。远东的人均财政补贴是欧洲的部分的2.3倍,经济学家估计每年远东消耗的财政资源约占全国石油出口收入的15%左右。
从历史来看,俄罗斯对领土并不是不可侵犯的。1867年阿拉斯加以720万美元卖给美国,当时沙俄兵力难以北上,无法守住英属加拿大相邻地区,卖地换现金、争取战略空间被视作“合逻辑”。更早的尼布楚条约、19世纪中期的瑷珲和北京条约都证明了边界的扩张与收缩。今天对远东的执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路径依赖和历史惯性造成的。
![]()
镜头回到战场,军费开支大幅度增加,弹药、装备以及抚恤金等也都随之上涨;制裁范围缩小,油价上上下下,全年财政赤字达到四万万亿卢布。地方项目被一刀一刀地削减,海参崴公交减班也是因为“没钱买柴油”。
“放远东”由私下嘀咕变成桌面上的讨论。放得下未必是“卖地”,而是一种灵活的安排:战略托管、深度嵌入周边经济圈,以市场接上血脉;通过分账机制理顺贸易、关税以及资源分配,减少军力和经费的双线分散,集中有限的资源去应对主战场。远东不是“废地”,油气储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有世界级的金刚石矿和稀土,但是“井口结冰、缺人提桶”。与其拿着金饭碗喝凉水,不如把机制做顺。
![]()
现实越来越冷。2018-2023年中国的人口从1.45亿减少到1.43亿,远东地区减少得更快;车票、机票“用脚投票”,往西边看,学校合并停办,医院捉襟见肘,最怕流感季。补贴不能吸引人,电价、物价以及交通成本又把加码给抵消了,项目批不下来,企业不敢投资,基础设施修不动,年轻人也不愿回来。一些地方开始学会拒绝,减少基建和摊派,能够节省就节省,能够拖延就拖延,因此公共服务变薄,公共空间变空。
战事没有时间表,预算也没有确定的出口,外部压力也难以缓解。每推迟一个远东项目,就会增加一个烂尾的风险;每削减一项基本公共服务,就会增添一份民生的忧虑。莫斯科能否接受更加务实的区域政策,将会决定未来十年国家实力发展走向:把远东看作一个战略负担,还是把它纳入到周边经济循环中,差别很大。
![]()
要“热”起来,关键是让人愿留、企愿来、货愿跑:补基础设施、提通关效率、稳税负、给教育医疗以盼头;推动跨境贸易与边境产业链完善,从单一资源出口转向本地加工增值,把附加值留在远东。江风依旧在吹。江边的夜市很亮,烟火很热闹,对岸偶尔会看到烟花一闪即逝。差距并不是天灾,而是人为造成的。不需要改变主权安排,但是需要强有力的协调以及持续不断的投入——而这两样目前都是稀缺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