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5年下半年以来,国内AR眼镜市场持续升温。仅10月份,就有包括影目、瀑布、夸克、利亚德、联想、谷东、TCL雷鸟、海信Vidda等不下10个品牌,或以正式发布、预售开售、公布产品发布计划等方式“展示”了全新一代AR眼镜产品,角逐年底双十一热销季。
一个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不过百万的新品类,竟有如此多的新品牌、新玩家、新产品争先入场,必然意味着行业已进入某种“突破”时刻。特别是海信、联想、阿里等分别属于家电、IT、互联网等不同背景属性的企业,均参与到这一行业,代表了某种跨产业的共识。此外,如海信Vidda G11仅27克超轻重量的颠覆性亮点,或者谷东智能创造性地带来“行业型AR”混合现实产品的应用端突破,则更为“更好用、更实用”的产品落地打下了基础。
尤其是后者,在目前AR眼镜技术仍需进一步迭代升级、产品体验尚未尽善尽美、产品成本依然较高的背景下,选择在具有独特价值与专属场景的行业中开发特定应用产品,将更具“落地实践性”。
开辟行业性AR眼镜新赛道
10月30日,AR显示与光学技术厂商谷东智能举行新品发布会,推出三款AR终端产品及多款核心光学模组。其中包括与北京金禾天成科技合作的农业场景企业级AR设备——C3000E,以及面向户外检测与探索领域的户外探索AR眼镜——C3000H。
![]()
C3000E和C3000H采用统一的模块化架构,通过适配不同模块实现特定功能差异,满足不同行业和场景的应用需求。二者在基础架构上采用Micro OLED显示方案,支持高亮度与高对比度显示,内置八核SOC处理器、5G与Wi-Fi 6通讯能力,为较强的计算应用业务和通信协同提供基础。
C3000E配备机器视觉系统,重点突出病虫害AI识别功能,识别精度可达0.05毫米,准确率超过90%,并可通过网络实时采集和上报农业信息。C3000H则配备防水内窥镜镜头与热成像镜头,可在复杂环境下进行可视化检测,结合可编程的AI识别功能,用于管道巡检、设备检测及户外观察等专业场景。
显然,配备如此强大的功能模块后,这类行业化AR眼镜产品的“重量不会轻”,但作为一种特定功能化的“生产工具”,其更注重生产协作效率的提升,而非消费级AR眼镜的舒适与长时间佩戴的通用性。通过AR眼镜既能目视现场,又能多角度采集声光电等数据信息,并借助边缘计算AI分析,实时提供情报反馈和视觉信息交互的综合功能设计,行业化AR眼镜或将开辟具有独特价值的细分需求市场。
不只是AR,行业性AR眼镜重点是“多变”
不同行业和不同场景对基于AR的混合现实眼镜必然有不同的需求。即在统一的显示、续航、听觉、计算和通信功能之外,行业性AR眼镜在软件、硬件和防护规格上的要求也会截然不同。
在产品开发架构上,实现模块化架构设计,能够根据不同场景灵活配备功能模块,既满足差异化需求,又最大限度降低独立开发成本,是行业性AR产品的必然选择路径。
![]()
在软件功能上,行业性AR眼镜除了具备如翻译、机器视觉等标准AI功能外,更可依托“行业型AI智能体”实现更为精准的“定制智能”。从某种角度看,AR眼镜是行业性、生产性智能体实现人机协同的极佳载体选择。亦正是2025年以来开源AI大模型、行业性AI模型及AI智能体的技术进步与成本降低,推动了行业性AR眼镜应用探索与市场落地。
在硬件规格上,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差异显著。这不仅体现在设备对机器视觉、机器听觉、红外感知、超声探查、机器嗅觉、压力温度湿度等传感器数据的需求因行业而异,也包括是否必须配备照明系统、是否要求更大功率的腰戴式电源等基础性、低技术难度的功能价值点。
特别是在防护需求上,不同行业场景和环境要求更为多样。例如是否需要全面的头部包裹式防护、是否需要高等级防尘防潮设计、是否需要应对高温或有毒气体的潜在威胁、是否涉及高可燃性易爆环境,从而需要特种电气安全性……等等。
由以上分析可见,场景和行业的差异化,使得服务于生产的行业性AR眼镜形态多样:有时如消费级产品般灵活小巧(如安保应用),有时则可能是厚重的头盔并与专用作训服连接(如消防应用),有时甚至需要与更多周边设备及穿戴配件集成(如水下应用)……谷东智能C3000E和C3000H在农业与户外场景的产品探索,只是以AR眼镜为核心的混合现实技术生产工具化尝试的初步落地与冰山一角。
行业化AR眼镜产业,要建立面向具体业务的开发生态机制
行业性AR眼镜产品必然是与具体行业场景、业务高度结合的产品。即在规格、硬件、软件、功能、AI智能体、云端智能支撑、防护性需求等方面,都需要依据“具体业务”确定。甚至AI功能训练也需依赖专门的行业数据。
![]()
例如,谷东智能与北京金禾天成科技合作的C3000E产品,在AI病虫害识别上,就受益于农科院植保所包含2000+病虫草害标本的数据库支持。为提升识别精度,产品配备4800万高清摄像头搭配索尼成像芯片;为保障持续供电工作,配备热拔插电池仓,支持工作中随时更换备用电池。在应用上,还配有配套微信小程序“禾识”,农业用户可免费使用;后台管理系统能实时查看田间调查、数据汇算分析等……这些方面的设计,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应用生态体系,牵扯具体行业和业务的多个供应链和技术环节。
深入行业场景、落实到具体应用业务的每一环节,是行业性AR眼镜产品成功落地的最大痛点。业内人士指出,未来行业性AR眼镜很可能更多由AR显示公司提供基础方案和模块,由专门的行业解决方案商提供整体业务流信息与终端构建,最终交付给用户。这将形成基础功能平台、业务方案平台与用户端的分层生态。
这种市场结构将显著区别于C端消费级AR眼镜的市场与消费模式,更具定制化色彩。在产品上,拥有更多行业知识、丰富的软硬件配置,以及融合行业AI智能体最新成果的行业性AR眼镜,也将会是单品附加值上更高的产品,并成为“专业的混合现实新质生产力工具”,为所在产业带来的巨大业务变革力。
进入2025年以来,全球AR眼镜产业在市场端布局不断加速,消费端也持续升温。例如,据双十一大数据显示,今年天猫双11在10月份的智能眼镜品类同比暴涨25倍。品牌成交方面,Rokid同比成交增长超7倍,雷鸟智能眼镜同比增长超80%。一个C端与B端市场协同发展、规模化市场与定制化行业市场共振的AR眼镜时代似乎已经拉开帷幕。
如此背景下,行业化AI眼镜这一融合技术、生态与场景的复杂赛道,谷东智能以“行业型AR”为锚点,通过模块化设计与深度行业合作,正尝试在混合现实的应用版图中开辟一条务实之路。它的探索或许尚未成熟,却已为AR技术在垂直领域的真正落地,点亮了一盏前行的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