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新加坡国父李光耀就断言,“印度的问题不是哪位总理能不能干,而是这套系统干脆不让人干。”李光耀所指的系统,就是:庞大官僚体系、复杂联邦制结构、根深蒂固社会系统。无论个人能力多出色,任何领导人都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这些深层制约因素。偏偏印度又是一个民选制度的国家,这种制度造就了任何领导人的政策,都是基于短期且有利于选举的政策,任何长远的规划和伟大且长期的目标,都难以赢得领导人的眷顾,更谈不上实施了。当年尼赫鲁有心大干一场,可惜中印之战的溃败导致其黯然下场。莫迪也想大干一场,但他的宗教政策会毁掉印度在世界的积极形象,而印巴空战的失利,也让莫迪的权威大受打击。本来想借一战立威,推动莫迪想要的社会变革,现在,一切又回到原点。
然而,李光耀的儿子李显龙,却不这样认为,甚至,他直接推翻了自己老爸的论断,他认为印度凭借28岁的年龄中位优势,早晚会赶超中国。这位李二代,大概是岁数大了些,还将印度的人口数量当成是一种优势。他大概不知道,不管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现在的AI技术,都会在不久的将来取代大半这类人口的工作。换言之,三十年前的中国,确实是吃了人口的红利,我们以西方相当吃惊的能力,消化了当时的高油价,高价铁矿、高铜价和高得离谱的发达国家的设备,还能以全世界能接受的价格出售工业品,居然还能盈利。但今天中国的工业能力,不是建立在人口红利之上,至少是不完全建立在人口红利之上,应该讲,是建立在人才红利之上,是几十万华为、比亚迪、腾讯等明星企业,还有无数国有大公司的工程师,他们的创造,奠定了中国在制造业,在工业生产上,难以撼动的地位。如果按照正常的逻辑,中国的产业似乎会向欠发达国家转移,中国工业化之前,世界恰恰是照着这个逻辑运行的。但AI的发展,必然会中止这个路径。照特朗普和美国的许多精英的逻辑,有了AI,许多产业会向美国回归,而不是向欠发达国家转移。发达国家当然也希望这一愿景会如愿实现,他们还能从中分一杯羹。在我看来,AI的高速发展,已经带来两个显著的结果:简单重复的劳动,一定会被机器人替代,这在我们工厂,已经是不可逆的现象。而基于统计、归纳、写作和简单思考的脑力,这在很多企业和组织里人数最多的岗位,也将被AI替代。这在美国的硅谷,表现得更明显。这几天,美国各大网络公司,都在大幅度裁员,就是证据。
AI领域,现在世界公认的玩家,那就是中国和美国。美国的方向,在于如何减少脑力劳动者;而中国的发力方向,则是如何减少体力劳动者。比较而言,中国的意义更大。因为中国确实进入老龄化和少子化社会,我们既要弥补人力减少的现实,又要向失能和需要帮助的老人提供必须的养老服务,生产型机器人和服务型机器人都是未来社会的刚需,这是一个市场极大的领域,不仅在中国,在欧美发达社会,都是刚需。这个领域恰恰是中国AI的主攻方向。在美国,产业工人本来就不多,但公司的白领却是就业的主体,这些人被替代,自然就是AI的方向。然而,不管是中国的AI方向,还是美国的AI方向,似乎都与印度的天量人口不友好。有一天,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加工业,还有形形色色的工厂,都不怎么依赖人工之时,印度的人口数量,就不可能是优势,恰恰是劣势。正如40年前,中国对人口的看法,就是吃饭的嘴,而不是劳动的手。AI时代到来,似乎就是现实的封印,将印度的未来封住了。
最近,我一直在观察公司协作机器人的动作训练。一个极简单的取件动作,每个料号的工件,技术人员都要从不同角度,采集几百条数据,从这些数据中选取几个关键路径的坐标,然后进行无数次训练。训练的次数越多,将来自动化执行选定的动作时,就越准确和稳定。这就涉及到AI的大模型训练了。这也说明,即使是AI化的制造与生产,也只能在中国进行。因为中国不仅有滋养AI的应用环境,还有AI养成需要的稳定且增长惊人的电力。这种环境,连美国都不完全具备,何况印度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