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著/张荣芳 曾庆瑛
编者按:在中山大学原副校长张荣芳教授编写的三本不同类型陈垣传记中,中篇(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陈垣的每章篇幅适中,详略得当,适合网络连载。陈垣孙媳曾庆瑛教授分工写第一章、第十章、陈垣简介和陈垣已出版的主要论著目录,进一步增强了本书的权威性。纪录片《陈垣》梅明导演为网络版配视频和图片,形象立体地展现陈垣校长的风采。三人合力,以纪念陈垣先生诞辰145周年,弘扬励耘精神,赓续中华文脉。
![]()
一人杰地灵
史学大师陈垣,清光绪六年(1880)十月初十日(11月12日)出生在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石头乡(原属新会县)。
辛亥革命前的中国,一般都有修家谱的传统,用它来维系宗族的团结、确定家庭财产的继承权。中国人在修家谱时,总要把有名的人物拉来作为自己的祖先,光宗耀祖,陈氏家谱也不例外。
![]()
根据陈氏家谱的记载,新会陈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帝王虞舜。周朝时,舜的第二十八代孙名胡公满受周武王(约前11世纪)封为陈国(今河南淮阳一带)国王,因而以“陈”为姓。胡公满的第三十八代孙陈是 (104—187)是东汉时一个很有气节的官员。
陈是第五代孙名陈登,三国时(2 世纪初)为伏波将军。陈登的第二十二代孙名陈洪,在北宋初年(10世纪中)为官。先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后迁到福建。陈洪的第五代孙名陈寅,又迁到广东北部的南雄保昌县珠玑巷。
陈寅的第四代孙名陈宣,有七兄弟,当时已是南宋末年(约13世纪下半期)。保昌县有一名姓黄的珠宝商人,勾引皇妃苏氏潜逃,宋朝发兵要消灭保昌县的百姓,陈宣兄弟又从南雄迁至珠江三角洲的顺德、 新会一带。陈宣的次子名陈仲义,定居于新会县石头乡,他就是陈垣的直系祖先。
![]()
从虞舜到陈洪,只是一些传说,而不可能是真实的历史。如:陈蹇到陈登, 相隔只有二十几年,陈登不可能是陈蹇的第五代孙。
在《陈氏家谱》中,从陈寅到陈仲义这一段,也有许多传说的成分,如所谓黄姓商人勾引皇妃的故事就是如此,类似的故事在广东其他姓的家谱中也有记载。
在这些传说背后,隐藏着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12世纪初和13世纪末,中国发生了从北至南的人口迁移,促进了珠江三角洲的开发。
1127年前后,中国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向宋朝发 动猛烈的进攻,攻陷了首都开封,河北、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一部分随宋高宗逃到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一带;一部分随皇太后逃到江西的洪州(今南昌)、虔州(今赣州),有些越过五岭而到达广东北部的南雄一带。
到13世纪70年代,由于北方蒙古族的南侵,原在粤北南雄一带的百姓又南迁至珠江三角洲一带。陈垣的祖先就是从中原的河南经南雄,最后迁到珠江三角洲的。这仅仅是众多家庭中的一家。
![]()
《家谱》中所说陈寅迁到南雄,反映了13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大迁移。 而《家谱》中有关皇妃的事,在历史记载中也可以找到一点影子。宋度宗在位 (1265—1274)时的一位妃子的父亲得罪了当时的权相贾似道,皇帝被迫将这位妃子赶出宫廷当尼姑去了。而到了民间的传说中,妃子当尼姑成了潜逃,而且同第二次南迁联系起来了。
陈垣的祖先,陈宣以下,在《家谱》中都有明确的生卒年代及葬地,家族到此才算有真正的历史。从陈宣到陈垣相隔600余年,陈垣是陈宣的第二十三代孙,大约30年为一代。
![]()
从《陈氏家谱》可见,陈宣以下都没有在政府中当官员的,只有十世祖和十四世祖是所谓的“庠生”,即地方学校的学生,算是小知识分子。到陈垣的祖父海学时,才经营起中药材生意,陈家才开始富裕起来。
《陈氏家谱》也部分地反映了社会乃至整个珠江三角洲的开发情况。它的开发与黄河流域以至长江流域相比,时间是比较晚的,它是随着大批中原地区的人民一次一次的大迁移而实现的。
根据历史记载,大约在东晋(317—420)时,才在新会设立“县” 一级行政机构。这表明当地人口已大增,经济也有相当的发展,使得政府认为有必要在 此派驻常设的官员和机构。到了隋朝(581—618),才正式命名为“新会”,这 个地名一直沿用到今天。
![]()
陈垣的祖父海学生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取名海学,是按《陈氏家谱》 的宗亲诗而得名的。封建时代的中国非常重视家庭的辈分,有严格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或颠倒。为了家庭方便区分辈分,每家都选一首诗,按诗的字句取名。
近代石头陈氏宗亲诗如下:
世德施光裕,
明廷擢茂良。
学维宗孔孟,
华国以文章。
据说这首诗的作者是陈白沙。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尊孔孟,报国则用文章。
![]()
陈垣故居
海学轮在第一辈,故在结婚时按例取诗中第一个字“学”字,取名海学。 海学在1836年26岁时(中国人在过去计算年岁都按虚岁,人一出生就算一岁,过了年就算两岁。如果一个小孩出生在年末,出生后两天,便算两岁了),在新会开了一家名叫“松记”的药材商店,主要是在新会县采购陈皮到广州摆地摊卖。
由于经营有方,几年之后就在广州城晏公街租了闽漳会馆旧址,正式开办了 “陈信义”药材商行。店的门前挂了一副对联,题“信人所任,义事之宜”。药店取名陈信义,“陈”为姓也,“信”是信用、信誉;“义”是义气,表示商店谨守信用,讲究义气。
![]()
海学有3个妻子,第一位是谢氏(辛亥革命前的中国,许多妇女只有姓而无名,或只有小名),比他小7岁,12岁时便死了,可能是童养媳,或订婚后未完婚就死了。
海学娶的第二个妻子钟氏,按当时中国的说法叫“继配”,也是正妻,她比海学小6岁。富裕起来后,海学又娶了一个比他小23岁的女子黄氏为妾。娶妾在旧中国较富裕的人家是普遍现象,在广东尤为盛行。钟氏和黄氏一共生了9个儿子。
在中国,无论是嫡子(正妻所生之子)还是庶子(妾所生之子),在继承财产上有同等权利,只是嫡长子地位较高。海学的儿子,按宗亲诗的第二个字“维”字取名,9个儿子都有一个“维”字。九兄弟中,除老四读过几年书外,其余八子都继承父业经商。
![]()
陈垣的生父名维启,是海学的第五个儿子,生于清朝咸丰五年(1855)。维启除了经营中药材外,还做过茶叶生意,他曾到过广东北面的湖南湘潭县采办过茶叶,所以陈垣在19世纪40年代为湘潭宁氏题词时,写道:
两世论交话有因,
湘潭烟树记前闻。
寒宗也是农家子,
书屋而今号励耘。
自注:吾先人在湘潭办茶。先父名田,号励耘。
![]()
又一首曰:
仲尼立论轻农圃,
儒者由来爱作官。
可是丈人勤四体,
未教二子废铅丹。
![]()
维启的号叫“励耘”,他对陈垣一生的事业发展影响很大。陈垣后来将自己的书斋取名“励耘书屋”,一方面是用“励耘”(努力耕耘)来自勉,另一方面也是表达对自己父亲的怀念。
维启的妻子周氏比丈夫小4岁,在维启26岁、周氏22岁时,也就是清朝第十一代皇室——光绪皇帝的第六年十月初十日,即1880年11月12日,他们的第一个儿子诞生了,他就是近代的史学泰斗陈垣。周氏之后还生了3个儿子、4 个女儿。但其中两个儿子早年就夭折了。
按家谱,陈垣的大名为“道宗”。一般人很少知道他的大名,只知道陈垣字援庵。他的弟弟叫陈国键。
![]()
石头村
陈垣的家乡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石头乡,距广州市103公里,距江门市4公里,距新会县城20公里。石头乡位于珠江三角洲的西南边缘,境内水道纵横,风景秀美,山清水秀,全乡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7000余,但石头乡人(含华侨)在外地(包括省内的广州,省外的香港、澳门,甚至是东南亚、 美洲)的人数大大超过了本土的。
![]()
石头乡内有龙山、虎山、狗山(依其形象而取名)等,都是高几十米至百余米的小山。龙山最高,登上龙山,俯瞰大地,可见石头乡完全是一派珠江三角洲特有的美色:河网、鱼塘、果树,稻田交错,气象万千,十分壮观。
![]()
塘边比塘稍高,当地叫塘基,塘基上种的是清一色的荔枝树,采花酿蜜,至五六月荔枝成熟时,绿中透红,景色迷人,一派生机。石头乡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
陈垣出生之时,陈信义药店已创建44年了,家境比较富裕。祖父海学是在他出生前两年去世的。
海学生前在家乡为儿孙们买地置产。故居中三排九栋房屋,每个儿子一栋(六、七、九三个儿子,后来又各建一栋)。每栋格式都一样,进入大门是天井,两侧各有一间小屋, 一边为厨房, 一边堆柴草。
![]()
进入正厅,厅有五六十平方米大,高五六米,正面是安放祖宗牌位的供桌。正厅两侧, 各有两间厢房,是卧室,这在当地当时是比较好的居住环境了。
![]()
陈垣父亲维启的 那栋房,在第二排中央。
三排住房的后面是一片菜地,菜地后面是个种满了树的小山坡。园地周围,用石头堆砌成院墙,整个大庭院称为“陈宁远堂”。
光绪二 十四年(1898)树立的界碑,至今还在原处。住房前面有一口大鱼塘,再往前是走带有慈善性质的药房——“太和堂”。陈氏家族每年将广州等地陈信义行采办的药材中的头和尾,运回家乡。
![]()
“太和堂”还请了一位医生坐堂看病,乡里人来太和堂看病取药,收费很低,贫困的乡人拿不出钱的,就记在账上,因为谁也不会去催账,实际上便是免费的。
稍远处还有个麻风病院,也是慈善性质的。
![]()
还有 “太祖祠”,是祭祀陈氏宗族迁来石头乡的第一代祖先的。后来在祠堂内办起了 一座学校,吸收乡村中的儿童入学,让他们读书识字,校长多由陈氏族人担任。
陈垣在《寄汉侄》诗中有云:“昔吾廿五居乡校,今汝传经太祖祠。”
![]()
陈垣6岁时(实际上不到5岁),他的三伯父维举去世了。维举比陈垣生父维启大2岁,死时33岁,他只有一个女儿,没有儿子。在当时的中国社会, 一个人如果死时没有儿子,他的灵魂无人供养,无人为他祭祀,是大憾事。
在几兄 弟中,维举与维启感情最好,所以由维启的儿子过继给维举,但维启当时也只有陈垣一个儿子(他的弟弟比他小15岁),按照家法,陈垣兼祧两房。从此搬到过继母亲那里去住。
陈垣成年后还经常回忆孩童时代的经历、心情。他说,在幼童时代,自己虽然与过继母亲一起生活,然而毕竟是在生母的怀抱中长大的。生母虽识字不多,但常教他儿歌,他对自己的生母还是很依恋的。每次吃饭,他总是先在过继母亲处吃一点,然后又偷偷跑回生母那里去吃饭。
![]()
三房在第一排,五房在第二排,两房离得很近,很容易就跑过去了,好像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这 样,陈垣就有了两个母亲。 一位是他的生母——周氏,她活到76岁; 一位是过继母亲——李氏,她28岁便开始守寡, 一直活到90岁。
![]()
新会是个人才辈出的好地方,在15世纪,新会县出现了一位著名的思想家——陈献章(1428—1500)。因他的家乡在白沙里,故后人称他为白沙先生。 他是新会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杰出人物。他在学术上主要的贡献是: 打破了从明朝初年(14世纪下半叶)以来,朱熹之学在中国思想、学术界的独尊地位,为以后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新思潮开辟了道路。
一直到近代,陈白沙在新会仍然有很大影响,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他的故事。
![]()
陈白沙纪念馆
17世纪以后,随着西方势力向东发展,广东因处在海上交通线上,得风气之先,与西方接触最早,与西方交流也最多。
新会人钟鸣仁、钟鸣礼兄弟,是中国最早的神职人员。钟氏兄弟自幼随父在澳门人天主教耶稣会,钟鸣仁跟随利玛窦最久,以后又助王丰肃在南京传教。1610年利玛窦死,钟氏兄弟同往北京办理丧事。1617年南京发生第一次教案, 钟氏兄弟均被捕。
中国史书上有记载的第一位西医名高竹,他也是新会人。清康熙十六年(1677)至暹罗(即今泰国)跟从葡萄牙人学医,并加入天主教。回国后曾经担任过康熙皇帝的御医,并治好过皇太后的乳疮。
![]()
珠江崖门入海口
进入19世纪,新会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人物。例如:孙中山早年的革命友人, 与孙并称为“四大寇”的陈少白。
其中最著名的人物是梁启超,他与他的老师康有为并称为“康梁”。梁启超当时发表的宣传改良维新的政治见解,风靡全中国。梁启超还是中国近代史学的开创者之一,代表性的著作有《中国历史研究 法》等,还有一系列的专著和论文,影响都很大。
![]()
梁启超的家乡是新会茶坑,与陈垣的石头乡很近,相距20多公里。梁启超比陈垣大7岁,是同一代的人。但他们两人的家庭背景有很大不同。梁启超生长在一个书香之家,家境殷实,而陈垣出生在一个以贩卖陈皮起家的中药材商人家里。
但陈垣的生父慧眼独具,有先见之明,认为借先人遗荫,终非长久之计,故鼓励陈垣从学,使他成为陈氏家族中第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
关于陈皮,需要做些解释。中国分柑与橘为两大类,每大类下又可细分为名目繁多的各个品种。柑的皮比橘厚,所谓陈皮,就是干燥的柑皮,是新会的特产。
早在元代初期(13世纪下半叶),新会已有柑橘的生产记载。新会柑刚从树上摘下时比较酸,存放到冬天味转甜,剥开皮,香气扑面而来。但它的皮的价值比果肉还高。陈皮就是晾干的成熟的柑果皮,它既是调味品,又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中药,对治咳嗽、去痰、开胃、降血压有奇效。
![]()
柑皮以熟而红者为佳,且存放的时间越长越好,所以叫陈皮。
每年都有商人从新会大量收购陈皮转到广州及中国的其他省市。据说,陈皮运到广东、湖南、江西交界的五岭以后,越发显出香味。有超过百年的陈皮,要用称黄金的小秤来称,可见陈皮之珍贵。
二、 启蒙教育、 求学之路
1885年,陈垣5岁,他的父亲维启把他带到了广州,他从此离开家乡,除了 回乡探亲、应试外,很少在家乡长住。
在广州经商的父亲没有余暇教他读书,为 了生意经常奔走在外,所以让陈垣同二伯父维谦住在一起。他父亲是个很开明的生意人,为了让他读书,大力提供经费,为他创造好的环境。
![]()
到广州第二年,陈垣进入一家私塾学校读书。这家私塾设在成兴杂货店后院的北房,老秀才冯掖微 当了他的启蒙老师。学生不多,他以后又曾转到过几个学馆就读,先后学习了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周易》《尚书》《礼记》《左传》等。
这些都是儒家经典,陈垣认为私塾的教学很死板,特别对八股文没多大兴趣,反而在学习中对历史书籍产生了兴趣。12岁时,陈垣在闽漳会馆随冯掖微读书时, 在冯老师的书架上偶然发现了一本《书目答问》,此书是晚清洋务大臣张之洞撰写的。
![]()
书中告诉初学者两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哪些是比较重要的书,哪些版本的书是好书。它是一本介绍读书、治学门径的书。
陈垣发现后大开眼界,如获至宝,从此按经、史、子、集各种书买自己喜欢的书阅读。陈垣喜欢收集前辈的墨迹,特别是他们的手稿,除了欣赏书法,更重要的是研究他们做学问的方法。
他得到了清初新会县一名学者胡方临摹的智永草书《千字文》,非常高兴。胡方是新会金竹人,学者们称他为“金竹先生”。
为此,他还写了首诗—— 《题胡金竹 先生草书千字文》。诗曰:
棠下墟期三六九,
先生故里幼常过。
当年未读乡贤传,
天地玄黄总咏歌。
![]()
陈垣与家人
棠下现在是一个镇,过去则是农村集市的所在地。1963年,陈垣84岁时,还回忆,说:“余少时趁棠下墟,必经金竹冈村口,村口有丰碑,高寻丈,刻曰 ‘金竹先生故里’,故余对金竹之名甚熟。”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都是陈垣在接受启蒙教育时期反复背诵的书。《三字经》是三个字一句的韵语,相传是南宋末年著名学者王应麟(1223—1296)所作。以后又经明、清学者陆续补充,是中国旧时最流行的儿童启蒙课本。
《百家姓》是将中国不同姓氏按四字一句编为韵语。第一句是“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把赵姓摆在第一位,是因为这部书是宋代编的,宋朝皇帝姓赵。
《千字文》是南朝梁朝周兴嗣著,拓取1000个王羲之遗书不同的字,编为四言韵语,叙述有关自然、社会、历史、地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至隋朝开始流行。 开头第一句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是说开天辟地时,世界是一片混沌,反映了当时对自然界的认识。
![]()
当时的教学方法主要就是背诵,老师读一句学生跟着读一句。学生每天的作业就是背诵若干课文,第二天如果背不出来,就要挨板子。中国过去流传一句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老师很少讲解课文的意思。
陈垣9岁、10岁时的私塾老师为陈直卿,私塾在广州晏公街华光庙。1892年他13岁,老师改为冯寅初,私塾在闽漳会馆。 一直读到17岁,不背书了,改到惠爱街禺山关帝庙,老师是冯远材,这段时间主要写八股文、作诗,为参加科举考试做准备。
![]()
从上段经历看,陈垣和当时的商人子弟没什么不同。在旧中国,商人虽然有钱,但社会地位比较低,商人子弟若想出人头地,最理想的前途就是参加科举考 试,一旦被录取就可以做官,也就是《论语》所说的“学而优则仕”,“学也,禄在其中矣”。读书做官可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晚清学子参加科举考试,身份的限制少了许多。
13岁时的陈垣对《书目答问》很感兴趣,几十年之后,曾回忆:“书中列举 许多书名,下面注着这些书有多少卷,是谁所作,什么刻本好,我一看,觉得这 是个门路,就渐渐学会按着目录买自己需要的书看。”
![]()
1893年陈垣14岁了,进而阅读《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是清乾隆皇帝(1735—1796年在位)于 1772年下令编纂的一部大丛书,总收书3461种,有79337卷,约7.7亿字。
在编纂《四库全书》的同时,还收入《四库全书》以及只抄存卷目的共10254种书籍,每种书都撰写了内容提要,结集成书,这就是总共200卷的《四库全书总目》, 简称《四库提要》。它的规模远比《书目答问》大得多。
非常难得的是14岁的陈垣不但读《四库提要》,而且读得很认真,颇感兴趣。
几年之后,竟把这部近300万字的大书读了几遍,并且按着书目,有重点、有选择地借书、买书、读书。
![]()
青年陈垣
三、开明的父亲
应当指出,陈垣的读书,得到了他父亲全力的支持和鼓励。因为陈垣当时的学习,并不是按照科举考试的要求去读书,而是博览群书。
在陈氏家族中,不少长辈认为,他既不经商,又不好好准备科举考试,对他有不少指责。而他的父亲则不然,不惜花费重金,供他买书,不加任何限制。要多少钱买书就给多少钱,这是父亲对他的厚爱。
![]()
1941年,陈垣在家书中曾深情地回忆道:“余少不喜八股,而好泛览。长老许之者夸为能读大书,而非之者则诃为好读杂书,余不顾也。幸先君子不加督责,且购书无吝,故能纵其所欲。”16岁时,他开始购买大部头的书籍:花8两银子买《四库全书总目》,花7两银子买《十三经注疏》, 花13两银子买《皇清经解》,花100多两银子买二十四史。
![]()
早年的陈垣,曾想通过科举考试功成名就,将来成为一名好官吏。但是,科举之途总是不顺利,因自己“放笔直书”,“文不就范”,乡试失败以后又发愤苦练八股文,最终考中了秀才。但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下,他又不愿再顺着这条死胡同走到底,而是投入了救世济民的医学中去。后来,八股科举废除了,他可以一面教书,一面读书,走上了一条自学成才的道路。
![]()
陈垣在60多年后,对那段钻研八股文的情况做了总结:“等到八股文学好, 科举也废除了,白白糟蹋了两年时间。不过也得到一些读书的方法。……就是苦读,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刻苦钴研,专心致志,逐渐养成了刻苦读书的习惯。” 这也为他后来从事史学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可以说陈垣一生的光辉成就,主要是在两方面:一是历史学的研究,另外是从事了70年的教学事业。两方面成就显赫,是他青少年时代的刻苦读书的必然结果。当然天赋很高,记忆力超人,加上勤学苦读,是他童年时期的特点。
![]()
1947年陈垣回乡参加母亲葬礼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