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根白发悄然出现在鬓角时,许多人会下意识地将其拔除或匆忙预约染发。然而,东京大学医学团队2025年11月发表于《自然》子刊的最新研究,彻底颠覆了传统认知:白发并非衰老的“失败标志”,而是机体启动的精密抗癌防御机制的外在表现。这项基于小鼠模型的研究揭示,黑色素干细胞通过主动“自我牺牲”清除DNA受损细胞,从而阻止癌症发生——每一根灰白的头发,都在无声讲述一场微观世界的生存博弈。
人体每天承受约万次DNA损伤,紫外线辐射、化学暴露甚至正常代谢都会导致遗传物质断裂。黑色素干细胞作为毛发色素的“源泉”,尤其容易积累突变。研究团队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模拟紫外线引发的DNA双链断裂,观察到受损干细胞会启动分化程序:它们不再维持原始状态,而是转化为成熟色素细胞并迁移至毛囊外层。这种分化过程消耗了干细胞库的储备,导致新生的毛发失去色素补充,最终呈现灰白色。
![]()
“这类似于‘断尾求生’。”论文通讯作者中村教授解释,“当干细胞发现自身DNA修复无望,会选择‘优雅退场’——通过分化排除突变风险,避免其发展为恶性增殖的癌细胞。”实验数据显示,缺乏这种分化能力的小鼠模型,黑色素瘤发生率提升了3倍。
研究进一步发现,干细胞的选择并非单向。当微环境中存在促癌因子(如慢性炎症或特定基因突变),受损干细胞会转而激活增殖通路,疯狂复制并积累突变。团队通过单细胞测序技术,捕捉到一组关键信号分子(包括WNT/β-catenin和p53通路)的动态变化:在健康毛囊中,DNA损伤会触发p53介导的分化指令;而在癌变微环境下,WNT信号异常亢奋,迫使干细胞无视损伤继续分裂。
“这解释了为何老年人既易生白发又易患癌症。”合作研究者张博士指出,“随着年龄增长,微环境稳态逐渐崩溃,干细胞‘清毒’效率下降,残留的突变细胞最终可能突破免疫监视。”值得注意的是,实验中人为阻断WNT信号后,即使存在促癌因素,干细胞仍能恢复分化能力,表明白发机制具有可调控性。
尽管小鼠与人类黑色素干细胞存在差异,但团队在体外培养的人体毛囊中验证了类似机制。更令人振奋的是,通过筛选FDA已批准的药物库,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用于治疗自身免疫病的JAK抑制剂可增强干细胞分化倾向,在小鼠模型中使白发出现时间提前20%,同时降低黑色素瘤发生率。“这提示我们,或能通过药物‘诱导白发’来预防癌症。”中村教授谨慎补充,“但现阶段仍需更多临床验证。”
这项研究也为抗衰老领域带来新视角。传统理论认为白发是细胞功能衰竭的结果,而新发现将其重新定义为“主动防御的代价”。哈佛大学衰老研究所未参与该研究的威廉姆斯教授评论:“或许我们不该对抗白发,而应感谢它——就像感谢发烧能清除病原体一样。”
面对白发,公众或许需要一场观念革命。哥伦比亚大学行为医学团队2024年的调查显示,78%的受访者将白发与“失控的衰老”挂钩,这种焦虑催生了全球年均120亿美元的染发市场。而新研究建议,过早染发可能掩盖身体的早期预警信号。“自然出现的白发是健康的适应性反应,”皮肤科专家李雯在采访中强调,“当然,若短期内突发大量白发,仍需排查其他病理因素。”
未来,科学家计划探索如何平衡“清毒”与干细胞库损耗——毕竟过度分化可能导致色素再生能力枯竭。正如《细胞》杂志同期社论所言:“这项研究将白发从审美问题升格为生命科学的迷人案例:在微观尺度上,没有绝对的‘好’或‘坏’,只有进化赋予的权衡智慧。”
下一次对镜叹息白发时,或许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思考:这些银丝不仅是时光的印记,更是数十亿年进化锤炼出的生存策略——你的身体,比你想象的更懂如何保护自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