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其峰
近日,临沂壹粉小刘向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壹点帮办》栏目反映,今年十一假期期间他于临沂火车站下车后,被两位“推销员”以“免费洗脸”为由,邀请至火车站附近的美容店进行护肤。
原本声称免费的护肤套餐,进行中却要收费,小刘前后三次共计缴纳5000元“套餐费”,其中有4000元费用是对方要求小刘以网贷的形式集资缴纳。
“帮帮忙”却花了五千元
当事人讲述美容推销套路
11月3日,记者在临沂市火车站广场见到了当事人小刘。“十一假期回临沂后,刚从火车站出来,两位自称是推销员的人就上前来找我推销洗脸套餐。”小刘介绍,对方多次邀请他去店内,称可以免费体验洗脸护肤项目。遭到拒绝后,对方称只需要小刘到店内坐坐,他们就能完成推销任务,让小刘“帮帮忙”。
![]()
小刘称出于热心,他跟随对方来到火车站附近的“丽焕颜护肤馆”。店内的工作人员要求小刘躺在美容床上,对方随即向小刘面部涂抹洗面奶、用电疗仪进行护肤。事后工作人员提出要收取设备费用500元。“当时我质疑为何免费项目又要收费,工作人员解释美容的手法是免费的,使用的设备材料损耗是要收费的。”
争执不下,小刘最终支付了500元费用。在准备离店时,工作人员告诉小刘,还有两项免费赠送的项目没有结束。“我当时想500块钱都花了,不把项目做完就太亏了。”当小刘再次躺下完成剩余护肤项目时,店内工作人员告诉他还需要交一笔费用来完成接下来的步骤。“他们说我现在脸上的痘都已经‘露出来了’,不及时修复可能会‘烂脸’。”
![]()
小刘共在两个贷款平台先后贷取5000元
担心“烂脸”的小刘赶紧进行接下来的项目,可当价格单出来后他傻了眼。“三个项目共计收费4500,可我身上只剩下几百块钱。”此时工作人员向小刘介绍起各类网贷产品,又拿走他的手机,分别在“美团借钱”和“抖音钱包”贷款了4000元和1000元。“美团贷款发放的银行卡,每天限额转账3000元,我又向朋友借了500元才凑齐费用。”小刘说,直到费用结清,对方才将手机归还。
市场监管部门证实店铺已注销
小伙最终选择报警处理
支付全部费用后,小刘离开美容店。他越想越觉得这次消费是中了对方的“套路”。此后,他多次前往该店要求退款,但均未成功。
![]()
“丽焕颜护肤馆”目前已停业
11月4日,记者来到小刘消费的“丽焕颜护肤馆”。该店大门紧锁,门外张贴着“外出学习,暂停营业”的标语,从门外看,店内除一些洗护用品散落,没有其它物品。
记者联系了临沂市兰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金雀山所,工作人员告知“丽焕颜护肤馆”目前经营状态为已注销。记者通过企业信息查询平台“企查查”获悉,经营者为霍丽芳。记者随后联系兰山区行政审批服务局,查询该店铺留存电话,工作人员告知企业注册电话属涉密信息,建议当事人通过法律程序对接。
11月6日,在记者建议下,小刘向属地所在派出所报警。回看这段经历,小刘颇感无奈。他表示,自己已经蒙受了损失,但希望这份“教训”能成为大家的“经验”,提醒更多人在遇到类似情况时擦亮双眼,不要再掉入同一个陷阱。《壹点帮办》栏目也将对此事持续关注。
新闻链接:
“免费美容”陷阱屡见不鲜
诱导网贷成共同手段
记者整理材料时发现,此类以“免费体验”为诱饵,最终诱导消费者办理高价套餐甚至网贷的美容骗局,在全国多地时有发生,其操作手法与小刘的遭遇如出一辙。
据央广网报道,2017年,成都一名大学生在春熙路被“免费体验护肤”吸引进店后,在护理过程中被告知面部问题严重,需付费处理。在身无足够现金的情况下,店员同样手把手教其在多个网贷平台操作,最终贷款近万元办理了所谓的“排毒套餐”。后经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介入调查,该店因涉嫌虚假宣传和强制交易被查处。
据北京媒体报道,一位女士在街头被“免费点痣”吸引,进店后却在操作中被“告知”其所点的痣如不进行高价修复,将导致面部感染甚至癌变。在恐慌和心理压迫下,她被迫通过店员操作在网贷平台借款一万余元购买修复产品。事后维权时才发现,该店并无医疗美容资质,所谓的“癌变风险”纯属危言耸听。
结合以上报道发现,这类消费骗局多以“免费”、“帮忙完成任务”等话术在街头人流密集区寻找目标。先免费后收费,在服务过程中制造恐慌(如“烂脸”、“癌变”),利用消费者的恐惧和心理弱势迫使其消费。从传统的劝说消费,演变为直接操控消费者手机,引导其进行网络贷款,金额动辄数千至数万元,让受害者瞬间背负债务。
![]()
小刘所消费的“丽焕颜护肤馆”
针对此类“免费美容”诱导网贷的骗局,法律专业人士指出,该类行为已涉嫌构成多重违法,消费者应固定证据并积极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从民事法律关系角度看,商家以“免费”为诱饵,实则通过虚构事实、夸大后果甚至制造恐慌的方式,迫使消费者在违背真实意愿的情况下做出消费或贷款决定,这已经构成了欺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受欺诈而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消费者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一旦撤销,商家应当返还收取的费用。
对于消费者如何维权,山东三禾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心愿建议,面对街头“免费”诱惑,消费者务必保持清醒。一旦进入消费环节,注意保留宣传单、录音、录像、聊天记录、贷款合同、转账凭证等一切证据。若商家在销售过程中存在胁迫行为,消费者可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由公安机关介入调查,固定关键证据,制止违法行为,同时可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撤销合同、返还财产并赔偿损失。若涉嫌刑事犯罪,则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张律师最后提醒广大消费者,尤其是社会经验尚浅的年轻群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切勿轻信街头推销。一旦陷入此类陷阱,要认识到自己是被欺诈方,不必因“被网贷”而感到羞愧或恐惧,应勇于并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