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南京大屠杀中,日军杀害了超过30万人,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30万人中其实有多达5万国军。
这5万国军本来有机会及时撤走,但因为指挥者的决策失误,导致他们没有走成,结果在放下武器之后惨遭日军杀害。
这是一个悲剧,30万人被杀,成为全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我们今天就来回顾一下,南京大屠杀前究竟发生了什么。
01
1937年11月淞沪会战结束后,日本开始直扑南京,试图拿下这座古老的中国都城。
为了保卫南京,蒋介石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会上出现了两种声音:
一种声音认为,南京无险可守,且兵力有限,象征性抵抗一下就行了,及时把百姓和军队撤走才能避免损失;
另一种声音认为,南京作为首都,至少要在一段时间内坚守,如果轻易放弃了,不但面子上挂不住,百姓也会骂政府,还会在国际上造成很不好的影响,说中国军队太软弱,以后就不愿意提供援助了。
第二种声音主要来自蒋介石,唐生智也表示支持,却没有得到多数人的认可。
会议上没有达成一致,几天后蒋介石做出决策,决定短期内固守南京,打不赢再撤,而防守南京的任务则交给主动请缨的唐生智。
当时,唐生智在会议上表示:
南京是国际观瞻所系,又是总理陵墓所在,如果弃守,何以对总理在天之灵?抗战以来,我们中下级干部在战场上牺牲的很多,但还没有一个高级将领为国捐躯。我愿意防守南京,誓与首都共存亡。
11月24日,蒋介石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他本人也留在南京指挥,展示出了一副与南京共存亡的架势。
蒋介石要守南京,但国军的实力却与日军差距很大。
当时,守卫南京的一共有13个师,再加上由军事学院学生组成的教导总队、宪兵部队和江宁要塞部队,满编人数达到15万,实际上除了第41师和第48师是汉口开来的增援部队之外,其他部队都是从淞沪战场溃败下来的,编制不完整且伤兵较多,武器装备和弹药也不充足。
按照唐生智的说法,南京部队其实只有8万人,其中3万人是新兵,但不少研究者认为人数应该在10万人左右。
反观日军,主要是由上海派遣军和第十军组成,总人数达到了20万人之多,有日本陆军中将朝香宫鸠彦王亲自坐镇,陆军大将松井石根担任主要指挥者,可以说是兵强马壮,士气高扬,战斗力远在中国军队之上。
更糟糕的是,国军还存在不少其他问题,比如蒋介石一直把持最高指挥权,直到南京就要被合围了,他乘飞机离开,这才将指挥权交给唐生智;再比如,唐生智对南京守城部队不了解,且他在部队中没有威望,尤其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不太听他指挥。
作为主将的唐生智,竟然没有统一指挥南京卫戍部队的权力,这场仗还怎么打?
02
尽管国军处于劣势,但也不是一点反抗力都没有,还是有不少名将坐镇的,比如74军的战斗力就比较强,51师师长王耀武、58师师长冯圣法的指挥才能就都很不错,也在南京保卫战中有着不错的表现。
在南京被攻陷之前,国军一共毙伤日军1.2万余人,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但是,一支部队想要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光靠几名能打的将军是不行的,必须要有一名拥有绝对权威的主帅以及完善的军事部署。
很显然,这两点国军都不具备,战争前期几乎都是蒋介石指挥的,尽管国军将士顽强抵抗,杀死杀伤了不少日军,但没能阻止日军前进的脚步。
当然了,国军抵挡不住日军,蒋介石在军事指挥起到的负面因素相对较小,主要是敌我实力对比差距造成的,且准备时间并不充足,只能说国军将士们尽力了。
最大的问题其实出在撤退这件事上,造成了一场大悲剧。
12月6日,日军一部逼近南京外围第一线阵地,眼看夺城战就要开始了,蒋介石在会议上宣布将军权交给唐生智,自己则乘飞机去武汉统帅部坐镇。
第二天,日军开始向第一线阵地发起进攻,同时用飞机撒传单对唐生智进行威逼诱降,但唐生智不予理睬,并命令各部队“应以与阵地共存亡之决心尽力固守,决不许轻弃寸土!”
当靖江、镇江等地相继失守,芜湖也危在旦夕的情况下,唐生智命令所有部队撤至南京,分守南京各个复廓,但不到三天复廓就全部丢失,双方开始城垣作战。
12月10日,眼看中国军队不肯投降,日军开始向雨花台、通济门、光华门、紫金山发起进攻。
之后一天,战斗打得异常惨烈,国军也表现得十分英勇,多次与攻入城内的日军展开肉搏战,硬是将日军赶到城外。
此时,南京东西南三面已经被日军包围,临江的北面也不那么安全,因为日军国崎支队正在全速向江对岸的浦口活动,一旦占领浦口,那么南京军民真就一点退路都没有了。
所以,这个时候唐生智必须做出决策,究竟是及时撤走还是留下来坚守。
对此,蒋介石在统帅部一直关注南京动向,当他发现南京形势危急,且南京卫戍部队的战斗力和士气都不如淞沪会战时,他知道南京守不了太久,便于12月11日向唐生智发去电报:
如情况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以图整理,而期反攻。
蒋介石很鸡贼,没有强令唐生智撤离,而是让其相机而动,意思是什么时候撤,怎么撤,都由唐生智自己决定。
03
唐生智接到电报后却犹豫了,他也知道南京守不住,但当初提出死守南京的是自己,如果自己先撤走了,以后罪责难当,必须将统帅部的想法先通知到各位守城将领,自己才能走。
唐生智便与副司令罗卓英、刘兴进行了商议,三人一致认为,传达指令需要时间,部署撤退也需要时间,况且日本一时半会还无法攻入城内,江对岸也没有日军活动的明显迹象,所以决定14日夜再撤退。
12日凌晨2点,唐生智召集参谋开会,制定了撤退计划,同时传达了撤退命令。
但是,计划很快就被打乱,12日上午日军就攻克了中华门,城内开始出现混乱,唐生智便决定当天晚上就撤走。
为了安全有序撤离,唐生智命令第36师维持城内及下关码头的秩序,下关码头是当时为数不多可以撤走的安全通道。
12日下午5点,唐生智召集师以上将领开会,宣布了撤退计划:第36师、宪兵部队及卫戍司令部直属部队依次从下关码头渡江,其他部队则从正面突围。
这个计划其实没大毛病,因为下关码头缺少船只和运输工具,只允许少量部队渡江,其他部队想要撤出城外,只能从正面突围,如此还能牵制日军,掩护从下关码头渡江的部队。
如果所有部队都从下关码头走,即便船只足够,日军也会快速追击而来,到那时谁也走不了。
然而,唐生智却出现了一个重大错误,他在下达书面指令之后,又对第87师、第88师、第74军及教导总队下达了口头命令:
如不能全部突围,有轮渡时可过江,向滁州集结。
能坐船走,谁还愿意冒险突围?
唐生智做出了前后矛盾的两个命令,既显得不严肃,也给了各部队不遵命令的借口,最终导致的结果是,除了从正面突围的粤军第66军和第83军大部之外,没有一支部队选择正面突围,而是一窝蜂涌向下关码头。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被唐生智“特别关照”的这几支部队,都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他们带头跑向下关码头后,其他部队也都跟着效仿,结果正面防守部队变得很少,加大了突围的难度,也让日军提前进入城中!
04
在撤退这件事上,唐生智其实接连犯了两个错误:
首先,他对局势判断失误,没有第一时间撤走,而是在城破前一天才下令撤退。
如果能提前一天撤离,可以挽救大量军人和百姓的生命,晚一天就错过了最佳撤离时间,此时日军已经开始入城,城中混乱不堪,国军联络中断、指挥系统瓦解,已经无法做到有序撤离了;
其次,唐生智下达的命令前后矛盾,有“照顾”中央军嫡系之嫌,导致国军大部都涌到下关码头,继而引发了撤退时的大混乱。
第66军和第83军之所以没去下关码头,是因为他们的军长因战事紧张而没有去参加会议,结果被蒙在了鼓里,后来又被唐生智要求担任掩护部队。
由于下达撤退命令的时间太晚,日军已经攻入城中,导致许多将领为了活命,竟然带头跑路,比如镇守乌龙山的徐源泉第二兵团,原本担负掩护其他部队撤离的任务,却在12日下午就通过提前控制的民船渡江逃走。
有些将领更过分,在开会完之后压根没回指挥所,而是直接丢下部队逃跑,比如第71军军长王敬久及该军第87师师长沈发藻,他们在南京保卫战中表现很英勇,却也成了逃兵。
教导总队队长桂永清倒是回了指挥所,但在留下参谋长邱清泉处理文件之后,自己也独自离开南京了,其麾下第2旅旅长胡启儒得到消息比较早,甚至没等会议结束,就以军务为由先行离开,到下关码头乘船逃走了。
更多将领则是在开完会后,只给部队打了撤退电话,然后就奔赴下关码头了。
由于唐生智错误的命令,导致十万大军陷入混乱,多数部队和众多百姓都往下关码头跑,却遇到了在挹江门担任警卫任务的36师,36师不让任何人通过,结果双方发生火并,地上的尸体都铺了好几层,最后挹江门被人群强行冲开,36师也无能为力。
如此众多的部队涌入下关码头,造成了极大混乱,在出挹江门的时候,道路被严重拥堵,不少人被人群踩踏而死,比如教导总队第1旅第2团团长谢承瑞,他曾在光华门顽强抗击日寇,立下了赫赫战功,却惨死在同胞脚下。
有些将领见无法从正门逃走,便让人用布条绑着他的脚,将他从城墙上放下去,比如第83军第156师师长李江。
还有个士兵,在出挹江门时被人不小心撞倒在地,在经历了多次踩踏后,愤怒的他竟然摸出一枚手榴弹拉响,造成了多人伤亡。
下关码头的情况就更糟糕了,由于人多船少,大家争相上船,一些船只因为超载而沉没,更多人压根上不了船,只能拆除门板等物制造简易木筏渡江,却因水势凶猛、驾驶困难而丧命。
而那些渡江成功的人,在上岸之后就逃之夭夭,却不派人将船开回去接友军,比如宋希濂部在撤退时,先是下令关闭城门,渡江之后又烧毁船只。
05
12月12日晚,唐生智和罗卓英、刘兴率司令部及第78军、第36师,从煤炭港乘坐提前准备好的小火轮渡江至浦口,得知日军已经抵达江浦附近,正向浦口包围的情报,唐生智等人一刻也不敢停留,火速步行向顾祝同第三战区司令部所在地扬州靠拢。
第二天拂晓,日军山田支队未经战斗就占领乌龙山,日本海军舰艇及第16师团的船只也进入八卦洲附近江面,当时国军正在乘船渡江,却忽然遭受了日军舰艇的撞击以及火力袭击,大量将士死于半渡途中。
与此同时,日军从南京各城门涌入城中,浦口也被国崎支队占领,可谓前有狼后有虎,渡江部队只得沿江往徐州方向而去。
留守的第66军和第83军眼看大家都走了,便决定不遵守掩护友军的命令,直接从太平门突围到了江西宁国,但损失了不少人,部队还被打散了。
最终,日军占领了南京,渡江通道也被封锁,除了少数部队成功撤走,大部分军队都滞留南京成了日军俘虏,人数大约在5万人左右。
尽管国军多数选择缴械投降,但依然没能摆脱死亡的命运。
日军进入南京后,松井石根向朝香宫鸠彦王做了汇报,朝香宫鸠彦王担心如此众多的中国军队聚集在一起,恐怕会引起兵变,便将一道阅后即焚的命令交给松井石根,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杀掉全部俘虏!”
不久,五万国军即遭集体屠杀,之后朝香宫鸠彦王又签发了一系列杀人的命令,日军不再只杀国军俘虏,而是对平民进行烧杀抢掠,最终30多万人惨死在日军的屠杀之下。
客观而言,南京沦陷的罪责不在唐生智,他确实尽力了,而且顶住了日军诱惑,没有选择投降。
蒋介石其实想要放弃南京,却又表示要坚守南京,一是寄希望于国际调停,二是认为日军动作没那么快,三是担心违背民意,从而背负不战而逃的罪责。
结果,国际调停根本不管用,日军则在军需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借着淞沪会战胜利的余威一路杀到南京,蒋介石只能仓皇抵抗,直至南京沦陷。
作为南京保卫战的主将,唐生智虽守城无过,但在撤退这件事上,他犯了巨大错误,如果他没有对形势产生误判,早点做出撤退的决策,我想结果可能大不一样。
当然了,唐生智可能也不想看到将士和百姓遭到屠杀,他只是想准备得充足一点再撤走,结果好心办成坏事,最终酿成了足以让他悔恨终生的悲剧。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