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意志帝国和俄罗斯帝国分别属于两大敌对阵营——同盟国和协约国。1914年8月到9月期间,德俄两军在东普鲁士进行了一场战役,拉开了一战东线战场搏杀的序幕,史称坦能堡战役。德军在此役中以少胜多,此后俄军再也没有向东普鲁士发起进攻。
![]()
(兴登堡[左]与鲁登道夫)
01/
德军的“施利芬计划”和东线作战方案
1871年,“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统一了德国。作为新兴强国,德国必须面对东西两面虎视眈眈的俄国和法国。德意志统一不久,德军总参谋部便开始研究如何应对未来的欧洲大战。时任总参谋长贝恩哈特·冯·毛奇(老毛奇)的基本思路是“先东后西”,即先对法国采取守势,集中兵力快速击败俄国,然后再回过头来击败法国。阿尔弗雷德·冯·瓦尔德泽(亦译为瓦德西)接任总参谋长后,仍沿袭了老毛奇的作战思路。
然而,阿尔弗雷德·冯·施利芬于1891年接任总参谋长后,把两个战略方向上的作战顺序改为“先西后东”。1905年,一个旨在出奇制胜的大胆计划诞生,它就是赫赫有名的“施利芬计划”。
“施利芬计划”的要点是:在未来不可避免的东西两线作战中,德国东线守备部队将协同奥匈帝国部队采取守势,将俄军阻挡在东普鲁士国境线一带;与此同时,德军要集中优势兵力先在西线作战,在6周之内彻底击溃法国。然后,德军主力将利用德国境内发达的铁路系统迅速转向东线,对俄国发起攻势。
1906年,施利芬退休,路德维希·冯·毛奇(小毛奇)接任总参谋长。
![]()
(冯·毛奇)
根据“施利芬计划”,德军在东线上只部署了第8集团军、部分地方军以及各个要塞的守备队,共计21万人。与此同时,德军在东普鲁士构建了大量防御工事,维斯瓦河上游地区和柯尼斯堡周边地区的堡垒尤其坚固。
另外,如果俄军向德国进攻,必然会被绵延50英里的马祖里湖湖区分隔为两股,这种状态会持续数日。在这一地区,俄军没有任何侧面交通。德军将把第8集团军放在马祖里湖湖区;俄军两个集团军不论哪个率先进入有效打击距离,德军都将集中力量将其击溃;然后利用发达的铁路迅速迂回,再去击溃另一个集团军。
02/
俄军的快速动员出乎德国人的预料
1914年夏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法国特使紧急向俄国提出了进攻东普鲁士的要求。早在1892年,法俄两国总参谋部就签订了军事同盟协定。而根据1911年的协议,法国仅在1913年就向俄国提供了折合约1.04亿英镑的贷款,使俄国获得了大量军用物资,并完成了通往西部的战略铁路计划。
![]()
(一战时的俄军)
最令德国人意外的是,俄军的动员效率远远超出了其预想。
1914年7月30日中午,俄皇尼古拉二世签署总动员令。为了援助法国,俄国同意用两个集团军组成西北方面军,在东普鲁士对德军发动进攻。该方面军由日林斯基骑兵上将指挥,司令部设在比洛斯托克。
![]()
(雅科夫·格里戈里耶维奇·日林斯基)
早在战前,俄军高层就制定了对德国和奥匈帝国的两套作战方案。G方案是“德国方案”,它设想德军将使用主力对俄作战;A方案是“奥地利方案”,它设想德军将在东线采取守势。
俄野战军第1、第2集团军组成西北方面军,第3、第5、第8集团军组成西南方面军;第4集团军在实施G方案时加入西北方面军,实施A方案时加入西南方面军;第6、第7集团军则保护侧翼和从波罗的海及芬兰延伸到罗马尼亚、黑海的战线。
![]()
(德军将领们)
一战爆发后,德军先在东线采取了守势,即主要以第8集团军防御东普鲁士地区,而其主力先在西线打败法国。于是,俄军开始执行“奥地利方案”,但根据法国的要求对作战方案做了一些改动。
俄第1集团军由伦南坎普夫骑兵上将指挥,将在马祖里湖以北向前推进,迂回到德军左侧。战役之初,该集团军由3个军(第3、4、20军)组成,并得到5个骑兵师和第5步兵旅的支援。
![]()
(左:萨姆索诺夫/右:伦南坎普夫)
第2集团军由萨姆索诺夫骑兵上将指挥,将在马祖里湖以南向前推进,切断并消灭马祖里湖与维斯瓦河之间的德军。该集团军由6个军(第1、2、6、13、15和23军,前2个军后来调到第1集团军)组成,并得到3个骑兵师和第1步兵旅的支援。
俄军两个集团军的兵力分别是20万和25万,总兵力大大超过了当面的德国第8集团军。
德国第8集团军由冯·普里特维茨将军指挥,下辖4个军(第11、17和20军以及1个预备军)以及各种守备部队和第1骑兵师。他们与俄军的兵力对比是:步兵为1:1.7,骑兵为1:2.7,均处于劣势。但除此以外,德军在指挥能力、武器装备、后勤保障、军队士气等方面都优于俄军。
![]()
(冯·普里特维茨)
德军的东普鲁士防御态势如下:北边是坚固设防的柯尼斯堡,防御工事从勃兰登堡延伸到塔皮奥,向北至莱奥,南面是长约43英里的因斯特堡山口,因斯特堡-阿伦施泰因铁路从此穿过。这里的地势大多开阔,只有罗明登森林是一个障碍。从安格堡到边境地区的约翰尼斯堡有一道马祖里湖防线,这条湖区防线将把企图南北并进的俄军分割为两股。
03/
俄军进攻东普鲁士,东线德俄战争爆发
俄军的计划是,第1集团军从维尔纳自东向西攻入东普鲁士,第2集团军从华沙出发北进,切断德国第8集团军与本土的联系,阻止其沿维斯瓦河撤退,配合第1集团军在东普鲁士围歼之。
8月17日,日林斯基命令伦南坎普夫的第1集团军越过边境,自涅曼河一线向因斯特堡-安格堡一线进军。伦南坎普夫将动用其大部分骑兵切断德军左翼与柯尼斯堡的联系。
日林斯基命令萨姆索诺夫的第2集团军于8月19日越过边境,自纳雷夫河一线向拉斯腾堡-塞堡一线前进。
普里特维茨判断,伦南坎普夫的第1集团军将第一个进入战场,因为他的交通条件优于萨姆索诺夫,而马祖里湖将切断俄军2个集团军之间的联系。他以第1军、第17军和第1预备军从北向南排列,开始向俄军第1集团军发动进攻,把第2后备旅放在战线最左侧,派第20军开到奥特尔斯堡地区保卫德军的右翼。
8月17日,伦南坎普夫越过了俄德边界。不久,他的第3军就在施塔卢珀嫩附近与德军第1军交火。双方均伤亡惨重。
8月17—18日夜,德军向贡宾嫩撤退,俄军缓慢尾随其后,于19日傍晚也到达贡宾嫩,并准备在这里停留一天。
德军获悉了这一情报。因为,俄西北方面军总部同两个集团军之间的无线通信,竟然使用一种易于破译的初级密码发送,这一事实令德国人难以置信。
![]()
(俄军将领们)
德军第1军军长冯·弗朗索瓦将军并没有严格执行集团军司令的命令,而是在施塔卢珀嫩向前推进过远。本来,普里特维茨想把伦南坎普夫进一步引诱到西边,在安格拉普河一线与他交锋。但由于弗朗索瓦的冒进,而且得知俄军止步不前,普里特维茨极不情愿地命令集团军其余部队前进到第1军的右翼,并于8月20日发动攻击。
![]()
(赫尔曼·冯·弗朗索瓦)
8月20日晚,普里特维茨获悉,萨姆索诺夫的第2集团军也向西推进,将于第二天越过边境,对德军右翼构成威胁。于是,他命令德军部队向维斯瓦河撤退。他不理睬下属格吕纳特和霍夫曼的反对意见,把撤退的决定用电话通知了总参谋长毛奇。毛奇听后十分震惊,决定解除普里特维茨及其参谋长的职务。
其实,普里特维茨随即又取消了向维斯瓦河撤退的计划,但他并没有上报。
8月21日和22日,俄第2集团军终于十分拖沓地越过边境,这个日期比日林斯基要求的时间大为滞后。该集团军运输设施不足,后勤补给体系混乱,士兵缺少食品,还要在拥挤的沙质小径上行军,情况非常糟糕。俄军一点也不知德军的去向,先头部队也没有得到骑兵的支援,集团军各单位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配合,更谈不上两个集团军之间的配合了。
萨姆索诺夫并没有把第2集团军的位置向日林斯基详细汇报。他的部队在大约60英里宽的正面上缓慢地推进。他已改变了日林斯基的命令,而后者也没有及时纠正他的行为。由于部队向左延伸过远,导致只有第6军仍按原计划向塞堡-拉斯膝堡一线推进,集团军各单位之间出现了大缺口,而且第2集团军与第1集团军之间的距离也拉得更远了。
8月22日,德军总参谋长毛奇任命已退休3年的冯·兴登堡为第8集团军总司令,任命埃里希·鲁登道夫为参谋长。8月23日凌晨,这对号称完美搭档的总司令与参谋长在汉诺威车站第一次相见。
8月23日,俄第2集团军的第6军到达奥特尔斯堡,第13军到达耶德瓦布诺,第15军靠近弗兰克瑙,第23军第2师到达索尔道东北部,第23军的其余部分则返回姆瓦瓦。与此同时,第1集团军已向佩莱宁肯-达凯明一线谨慎推进。
同日晚,第2集团军的首次重要战斗打响,持续了两天。其第15军的先头部队与德国第20军在奥尔劳-米哈尔肯一线接触。俄军没有进行侦察就匆忙与德军人在开阔地展开了战斗,整建制的部队士兵倒在德军的机枪火力之下。第二天,俄军取得了部分进展。
![]()
(兴登堡[最前者]与东线将领们)
萨姆索诺夫认为,德军正在向左翼后撤。为了追击,他请求日林斯基允许他再次把前进方向转向阿伦施泰因-奥斯特罗德一线。日林斯基同意了这一方案,但命令萨姆索诺夫派1个军和1个骑兵师掩护俄军在湖区与第1集团军之间的最右翼。
日林斯基的这一命令意味着把这些部队调到距离主力部队约30英里以外的地方,使德军可以将他们各个歼灭。到8月26日,第2集团军的防线从森斯堡(第6军)一直延伸到杰隆(第6骑兵师),第13军位于库尔肯附近,第23军在斯科陶,第15军在弗兰克瑙,第1军在乌斯道。另外,第23军的1个师、2个骑兵师和1个步兵旅划归第1军指挥,以保卫该集团军的左翼。俄军散布在长达75英里的战线上,各部队之间几乎没有联络。
8月24日,还没有抵达指挥部的德国第8集团军参谋长鲁登道夫就命令第17军和第1预备军南进,攻击俄第2集团军的右翼。第二天,德军截获俄军的一份电报之后,这一决定的正确性得到了证明。
8月25日下午,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抵达第8集团军指挥部所在地马林堡。
第8集团军参谋马克斯·霍夫曼中校已拟好了围歼萨姆索诺夫第2集团军的详细计划。这个计划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俄国第1集团军的行动是否迟缓。该计划将大批德军转移到南面和西面。
![]()
(马克斯·霍夫曼)
兴登堡当即批准了这一作战计划。
8月25日,德军根据一份截获的无线电报,清楚地得知伦南坎普夫的行动非常缓慢。于是,鲁登道夫决定在俄第1集团军正面只摆上1个骑兵师。
德军歼灭萨姆索诺夫第2集团军的计划构思很简单,但实施过程却很复杂,因为作战区域被许多天然屏障所隔绝,各军必须各自为战。
8月26日,在俄国第2集团军的右翼和中央发生了激烈的战斗。萨姆索诺夫继续向奥斯特罗德-阿伦施泰因一线挺进。他根本不知道德军通过25日晚截获的情报,对他要达成的目标了如指掌。
萨姆索诺夫的灾难出现在右翼。在那里,鲁登道夫依靠截获的情报,集中第17军和第1预备军向俄军第6军发起了进攻,使其退出了战斗。
![]()
(战役示意图)
8月27日和28日,德军与俄军第1军在乌斯道周围交战。从清晨时分起,双方炮兵就开始了对轰,德军炮火占据了优势。傍晚时分,德军步兵猛攻乌斯道,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因为俄军士兵已失去了斗志。
俄第1军被粉碎,通往奈登堡的道路已打开。然而,俄23军第1步兵旅从索尔道南部发动了反攻,并在海因里希斯多夫地区取得了初步成功,迫使弗朗索瓦停止进军奈登堡。
8月27日夜里,俄国第1军剩余兵力约5个团外加5个炮兵连占领了索尔道以北阵地。
8月28日清晨,弗朗索瓦发布一系列命令,计划将这些俄军赶到南面并迫使其退出战斗,但俄军自行撤退了。这时,俄军左翼已暴露,中央很容易被合围。然而,德军中部的第20军处境困难,鲁登道夫命令弗朗索瓦的第1军向北挺进到拉纳支援第20军。但弗朗索瓦认为,断敌退路更加重要,因而再次不执行上司的命令,继续按原定路线行军。次日,他指挥的第1军已经切断了俄军的南逃路线。
俄第2集团军已处在崩溃的边缘。该集团军的士兵近乎断粮,通信联络已经中断,各军之间失掉了联系,每个军都对自己正面和两翼情况一无所知。
8月29日和30日,德国3个军向俄军中央发动了强大攻势,把俄军驱赶到正在等待的弗朗索瓦第1军阵前。弗朗索瓦已封锁了俄军沿奈登堡-维伦贝格一线撤退的道路。萨姆索诺夫这才明白,他的集团军正处于一场灾难之中。他在最后一道命令中指示第13、第15和第23军夺路返回霍热莱和亚诺夫。他派马尔托斯侦察奈登堡周围的阵地,并委托克留耶夫将军统一指挥3个军。
俄第15军和第23军进行了一系列艰苦的后卫战斗,试图突破米沙肯和维伦贝格之间的警戒线。但德军的机枪已封锁了森林的所有通道。
![]()
(俄军士兵们)
8月31日,俄军的大部分已经精疲力竭,饥肠辘辘的士兵都在雷特科文附近投降了。至此,俄国第2集团军在越过东普鲁士边界不到10天时间,已基本上被歼灭。萨姆索诺夫,这位第2集团司令自知已经失败,便进入密林深处开枪自杀了。
在这段时间,伦南坎普夫率领第1集团军在韦劳-盖尔道恩-安格堡一线缓慢行动。德军利用铁路迅速迂回,在马祖里湖战役中把伦南坎普夫的第2集团军赶出东普鲁士。该集团军损失了约6万名士兵和150门大炮。
此役后,俄军就再也没有进攻德国领土。
04/
战役的影响
8月28日,鲁登道夫在一份追击俄第2集团军的命令中,以东普鲁士的一个小镇弗罗根瑙的名字作为该战役行动的名称,因为他的司令部就设在该镇。但高级参谋马克斯·霍夫曼认为,使用附近的坦能堡镇的名字可能更为合适。鲁登道夫接受了这一建议。于是,这场德俄两军的东线首战就以坦能堡战役闻名于世了。
此役,德军以少胜多。俄军阵亡12万人,被俘14万人,总损失26万人。德军阵亡1万人,总损失1.5万人。
![]()
(东普鲁士战壕中的德军)
坦能堡战役对战争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协约国曾对俄国寄予厚望,而俄军在东普鲁士的迅速溃败给协约国造成了极大的震撼。这一结局表明,这场大战将是一场持久战和消耗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