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后及时获得更多实战技巧、市场观点和机会提示!
![]()
事件驱动
11月5日,小鹏科技日活动上,一款名为IRON的女性人形机器人踩着 "猫步" 惊艳登场,由于太“像人”,立即在全网引发真假性的争议并冲上热搜。
为回应网络上“机器人内藏真人”的质疑,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于另一场发布会中,在机器人通电运行状态下,现场剪开了IRON腿部的覆盖件,公开展示了其内部的金属骨架、液压传动系统及精密机械结构。
投资逻辑
- 政策强力助推:中国将人形机器人视为未来产业,从顶层设计到地方“揭榜挂帅”机制都给予了真金白银的支持,这有效加速了技术攻关和订单落地。
- 商业化进程加速:行业正迎来拐点。特斯拉Optimus计划在2026年启动批量制造;小鹏等公司也密集发布新品;同时,优必选等企业已获得亿元级别的商业订单。有机构预测,2026年人形机器人将在工业领域出现单企业采购交付超万台的情况,标志着产业进入规模化制造新周期。
- “车同源”技术路线:这是当前最重要的产业逻辑之一。人形机器人的硬件与汽车产业链高度复用。协同效应已催生明显的产业集聚,人形机器人板块表现突出的公司,多来自新能源车产业链。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核心龙头股
一、核心零部件:技术壁垒最高,受益确定性最强
核心零部件是人形机器人的“心脏”,包括减速器、伺服系统/电机、传感器、热管理系统等,其性能直接决定机器人的运动精度、稳定性与续航能力。当前,国内企业在谐波减速器、空心杯电机、热管理等领域已实现技术突破,部分产品进入特斯拉、优必选等头部企业供应链。
1. 减速器:机器人关节的“齿轮心脏”
减速器是人形机器人关节的核心部件,负责将电机的高速旋转转化为关节的低速高扭矩运动。其中,谐波减速器(用于手臂、手腕等轻负载关节)与RV减速器(用于腿部、腰部等重负载关节)是人形机器人的关键耗材。
- 绿的谐波(688017):国内谐波减速器绝对龙头,市占率超65%(国内),产品精度达国际先进水平(如第二代产品精度提升至±0.005°)。其谐波减速器已适配特斯拉Optimus、优必选Walker S1等主流机型,2025年中报显示,机器人业务营收占比达65%。作为特斯拉核心供应商,公司将直接受益于Optimus量产(2026年初第三代原型机亮相,计划年产百万台)。
- 双环传动(002472):RV减速器国产领军者,其RV减速器产品已进入特斯拉PVT(生产验证测试)阶段,并获得智元机器人量产定点。2025年产能扩张至50万台/年,产品寿命超2万小时,可满足人形机器人重负载关节的需求。
- 中大力德(002896):工业机器人减速器龙头,产品覆盖谐波减速器、RV减速器及行星减速器,客户包括宇树科技、华为等。2025年工业机器人减速器订单占比提升,受益于人形机器人对精密减速器的需求增长。
2. 伺服系统/电机:机器人的“动力引擎”
伺服系统是人形机器人的“动力核心”,负责控制电机的转速、扭矩与位置,其性能直接影响机器人的运动灵活性。空心杯电机(用于手指、颈部等轻量级关节)因体积小、效率高,成为人形机器人的关键部件。
- 鸣志电器(603728):全球空心杯电机前三强(市占率超10%),其空心杯电机效率达85%,已完成特斯拉Optimus Gen-2送样测试,2025年产能提升至500万台/年。此外,公司切入优必选、Figure AI供应链,医疗机器人订单增长40%,毛利率达37.98%。
- 埃斯顿(002747):国产伺服系统龙头,自研伺服电机与控制器,产品性能对标国际一线品牌(如松下、安川)。其Codroid01人形机器人已进入工业验证阶段,2025年或实现小批量量产,受益于国产替代与工业场景需求增长。
- 汇川技术(300124):伺服电机国内领先企业,其伺服系统广泛应用于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领域。2025年切入人形机器人电机研发,与比亚迪、特斯拉工厂合作密切,机构持仓比例达12%。
3. 热管理系统:机器人的“体温调节器”
热管理系统负责控制机器人的温度,防止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部件因过热而失效,是人形机器人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
- 三花智控(002050):全球热管理龙头,其液冷散热模组(微通道冷板)是全球唯二量产的产品,已供应特斯拉Optimus(覆盖腰部、肘部关节)。2025年Q3交付约2000台旋转执行器(覆盖腰部、肘部关节),同时为特斯拉提供热管理系统,受益于Optimus量产与热管理需求增长。
4. 传感器:机器人的“感知器官”
传感器是人形机器人的“眼睛”与“皮肤”,负责感知环境(如3D视觉、力觉)与自身状态(如位置、扭矩),其性能直接影响机器人的环境适应性与交互能力。
- 奥比中光(688322):3D视觉传感器国内龙头,提供结构光、iToF、dToF等全栈3D视觉技术,产品适配智元机器人、优必选等企业的人形机器人。2025年3D视觉模组出货量超50万台,其中人形机器人领域占比达60%。
二、整机制造:车企跨界与传统机器人企业差异化竞争
整机制造是人形机器人的“最终形态”,当前行业呈现车企跨界(如特斯拉、小鹏)与传统机器人企业(如优必选、智元)差异化竞争格局。车企依托智能汽车技术(如自动驾驶、电池管理)复用至人形机器人,降低成本;传统机器人企业则凭借工业机器人技术积累,聚焦工业场景落地。
1. 车企跨界:技术复用,成本优势明显
- 小鹏汽车(09868.HK):通过技术复用(如智能汽车的动力系统、自动驾驶算法)降低成本,其IRON人形机器人70%核心技术源自智能汽车。2026年底计划量产,目标成本降至1万美元以下,受益于汽车供应链与技术积累。
- 特斯拉(TSLA.NASDAQ):Optimus人形机器人是全球标杆产品,第三代原型机(Optimus-3)目标2026年初亮相,计划建设年产百万台的生产线。其供应链本土化加速,拓普集团、三花智控等国内企业深度受益。
2. 传统机器人企业:工业场景落地,市占率领先
- 智元机器人:全场景人形机器人龙头,构建“ODM+生态合作”模式,蓝思科技负责关节模组生产,领益智造承接整机组装,覆盖工业、服务等多场景。2025年工业机器人市占率国内前三,受益于工业场景(如核电巡检、化工防爆)的高需求。
- 优必选(未上市):Walker S1机器人进入工厂实训,2025年营收同比增长80%,聚焦工业与服务场景,是国内最早实现人形机器人量产的企业之一。
潜在风险
- 技术瓶颈:复杂环境下的动态平衡控制、AI算法泛化能力、续航短板(如特斯拉Optimus续航约2小时)仍是行业共性问题。
- 成本压力:高精度减速器、力矩电机等核心部件仍依赖进口,特斯拉Optimus成本降至1万美元的目标高度依赖国产化替代。
- 估值分化:部分标的估值已透支短期预期(如高盛下调部分A股人形机器人企业评级至“中性”),需警惕估值过高风险。
![]()
文中观点涉及标的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依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