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城市乡村处处是忙碌打拼的身影。但在云南边境,烽火未曾远去,一场持续十余年的战争,让青春与热血在边疆绽放。在西畴烈士陵园,廖锡龙驻足在一座年轻烈士的墓碑前,墓旁的青松挺拔苍翠——这是从烈士牺牲地移栽来的纪念,陪伴着永远22岁的马平,守护着他用生命捍卫的土地。墓碑上的照片里,青年笑容青涩,却藏着撼动人心的坚定。
![]()
1962年出生的马平,是在军号声中长大的孩子。他的父亲南征北战,军功章摆满了家里的木柜,那些枪林弹雨里的英雄故事,像种子一样在马平心中生根发芽。“长大要当解放军”,成了他从小挂在嘴边的誓言。这份信念,让他比同龄人多了一份坚韧——十几岁时,他曾一个人搬运几吨煤,汗水浸透衣衫,煤灰糊满脸庞,却从未喊过一声累。
马平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7岁那年,他手握优异的成绩单,却放弃了进入名牌大学的机会,毅然填报了昆明军校。“我要去当兵,像爸爸一样保家卫国”,面对父母的担忧,他语气坚定。三年军校生涯,他以全优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云南边防部队担任排长。母亲心疼他身处前线,托人想把他调回贵阳,马平却婉拒了:“妈,这里需要我,穿上军装就得守好国门。”
初任排长的马平,是出了名的“严教头”。一次行军休息,他撞见一名战士衣着不整、随地小便,当即严厉批评。战士不服气争执起来,领导得知后提醒他:“带兵要严慈相济,光有脾气不行。”马平听进了这话,主动找到那名战士道歉:“我不该骂你,但军纪面前不能含糊。”这份知错就改的坦诚,让战士们打心底里服他。
马平的顶头上司,是以严格著称的廖锡龙师长。一次部队视察,廖锡龙针对作战计划接连发问,许多干部被问得哑口无言。轮到马平时,他因过度紧张,汇报时频频用“然后”衔接,语气磕磕绊绊。廖锡龙当场打断他,脸色严肃:“军人要果敢坚定,作战计划都说不清楚,怎么带兵打仗?”
这番批评像警钟,敲醒了马平。他没有泄气,反而把别人的汇报和师长的指导一一记下,回去后熬了几个通宵,反复研究敌我态势,还虚心向老参谋请教。几天后,他带着一份数据精确、部署严密的作战方案再次汇报,条理清晰、应对自如。廖锡龙频频点头,这个知错就改、肯下苦功的年轻排长,让他记在了心里。
1984年春节前,马平终于盼来探亲假。可刚到家没几天,部队的紧急召回令就到了。母亲心疼儿子,想让他多待几天,直到大年初三才把消息告诉他。马平又急又气,连夜收拾行李赶回部队,临走时还跟母亲拌了几句嘴。他没想到,这竟是与母亲的最后诀别。
回到前线,马平立刻投入战斗。作为排长,他始终冲在最前面:排雷时,他第一个探路;站岗时,他把温暖的帐篷让给新兵;进攻时,他举着冲锋枪带头冲锋。4月底,他带领2排坚守高地,连续9天9夜与敌人周旋,打退了数十次猛烈反扑,战士们都说:“跟着马排长,我们心里有底!”
4月30日,2排突破敌人火力封锁,圆满完成任务。原定协助1排攻占高地的计划,因1排受阻陷入停滞。“我来上!”马平主动请缨,带着战士们制定新战术,仅用十分钟就拿下了目标阵地。紧接着,他又领命收复另一处战略高地——这里地势险要,敌军重兵布防。马平一马当先,击毙两名埋伏的敌人,带领队伍迅速占领高地,直扑敌军营部,摧毁了敌人多处营房。
就在搜索残余敌人时,意外发生了。敌人埋下的炸弹被引爆,仓库里的炸药瞬间被引燃,剧烈的爆炸声震彻山谷。当战友们冲过去时,马平已倒在血泊中,再也没有醒来。这个才22岁的青年,把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边疆的春天里。
整理马平遗物时,战友们发现了一封未写完的信,收信人是母亲。信里没有豪言壮语,只有真诚的歉意:“妈,上次回家我不该跟您发火,我知道您是担心我……”字迹戛然而止,成了永远的遗憾。当这封信送到母亲手中,这位坚强的母亲一夜白头,她捧着信哭到颤抖,一遍遍抚摸着儿子的照片:“我的儿,妈不怪你啊……”
如今,马平墓旁的青松已枝繁叶茂,就像他未完成的青春,在边疆肆意生长。在那个万家灯火的年代,他放弃了安稳的生活,用22岁的生命诠释了“军人”二字的重量。他是严格带兵的排长,是冲锋在前的英雄,更是会对母亲心怀愧疚的儿子。那些留在边疆的年轻忠魂,那些未寄完的家书,都在告诉我们:所谓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用青春与生命,在远方守护家国。马平的名字,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