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刚上市时确实很受欢迎,几分钟内订单就冲到二十万,网上到处是“抢不到”“太香了”的留言,大家都认为这款车能成为爆款,甚至代表未来趋势。但三个月过去,有人已经提车,有人还在排队等待,顶配版预计要等33周,标准版反而需要等53周,这并不是因为产能跟不上,而是厂家把生产资源更多放在了利润更高的车型上面。
很多顾客等不及,直接取消订单,退单率快到百分之二十,算下来损失的钱不少,小米公司本来利润就薄,去年还出现亏损,今年又要投入资金搞研发和建新厂,资金紧张起来,就开始催促客户补交尾款,说不付款就会自动取消预订,这个做法本想尽快回笼资金,结果反而让更多人决定退单,越催退得越多,越退资金缺口越大,就这样陷入恶性循环。
![]()
二手车市场也跟着变了样,之前总有人宣传这车能保值,甚至当作理财产品来买,现在实际交易中,有些车的收购价比新车便宜三五万,买家不再认可这种资产属性,说明大家心里已经不相信它能升值,当车不再是代步工具,反而成了投资品的时候,信心一旦崩塌,整个购买逻辑就跟着改变了。
![]()
工厂那边的进度没有跟上,一期工厂努力优化,月产量提高了一些,但面对六十多万的订单还是不够用,二期工厂原本应该分担压力,结果进度拖了后腿,供应链也没有配合好,排产只关注高配车型,普通用户等了很久心里发凉,短期内毛利上去了,长期看口碑却坏了,这笔买卖实在划不来。
更麻烦的是生态联动出了问题,小米一直推动“人车家”这个概念,手机、家电和汽车要打通,但车交付不上来,用户对小米的信任就开始动摇,有人直接说车都这样,家里电器我也不买了,这不光是车的事情,是整个品牌信誉被连累,用户觉得你连车都做不好,其他产品也就没法相信了。
舆论和资本开始躁动,股价持续下跌,网络上充斥着退订与等不到的声音,投资人怀疑这种靠营销走红的车辆能否顺利通过交付考验,小米公司没有公布新的产能计划,也没有说明如何补偿长时间等待的客户,消息越少猜疑越多,矛盾就越难以化解。
![]()
说实话,这件事确实让人感到可惜,小米公司拥有大量用户和粉丝,技术基础也很扎实,但在交付环节没安排妥当,预售时场面有多热闹,交付时就有多难堪,用户不是不能等,而是不愿接受差别对待,优先处理高配订单可以理解,但让标准版客户等上一年就说不过去,这反映的不是能力问题,而是策略上的失误。
过去人们觉得买车等几个月很平常,现在消费者变得更精明,他们不只是买一辆车,而是选择品牌和生活态度,如果厂家让人等待太久又无法解释原因,客户就会直接离开,这种情况不只出现在小米公司,所有新兴汽车企业都会遇到这个挑战。
现在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再说我们努力了,而是给出具体时间表,告诉用户什么时候能提车,或者提供实际补偿,光靠发布公告和修改政策,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信任建立起来很慢,崩塌却只需要一瞬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