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痔疮超级用药指南:从缓解不适到根治防复发(权威机构&专家共识版)
“痔疮就是上火,抹点药膏就好?”——这种认知正让无数患者陷入“反复发炎-用药缓解-再次加重”的恶性循环。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2025年数据显示,中国痔疮发病率达51.2%,其中23%因延误治疗发展为重度脱垂或大出血,需手术干预(《中国痔病诊疗指南2024版》)。痔疮并非“小毛病”,而是直肠肛管静脉丛曲张形成的器质性病变,用药核心是“急性期镇痛止血、缓解期缩痔修复、重症期术前准备”。本文结合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ASCRS)2025指南、中华医学会结直肠外科学组共识,及上海长海医院傅传刚教授的临床观点,梳理截至2025年11月的获批药物与未来新药,破解痔疮用药迷局。
![]()
![]()
一、先辨明:痔疮的“分型与核心特征”(用药的根本前提)
ASCRS 2025年修订版明确,痔疮按发生部位与严重程度分为4期,不同分期的病理改变与用药目标完全不同,错误用药可能掩盖重症信号(如直肠癌便血与痔疮出血易混淆)。诊断需结合症状、肛门指检及肛门镜检查,排除恶性病变后再针对性用药。
![]()
![]()
二、核心用药:按分期精准匹配的“黄金方案”
中华医学会结直肠外科学组2025共识明确:痔疮用药需“局部为主、全身为辅”,I-II期优先局部用药(栓剂、膏剂),III-IV期或合并感染时联用口服药,血栓性外痔需紧急对症处理,避免“单一用药”延误病情。
(一)局部用药:2025年11月前获批(按ASCRS推荐级别排序)
![]()
(二)口服药物:2025年11月前获批(全身调理辅助)
![]()
(三)未来待上市药物(2026-2030年,ASCRS重点关注)
- 局部长效缓释凝胶(雷诺嗪凝胶):临床III期,预计2026年上市,含静脉活性成分与局部麻醉剂,肛注后作用持续72小时,适合II-III期内痔患者,每周1次减少用药频率,提升依从性。
- 口服益生菌复方制剂(双歧杆菌+地奥司明):临床III期,预计2027年上市,兼顾调节肠道菌群(防便秘)与增强静脉张力,适合合并肠道功能紊乱的痔疮患者,减少复发率。
- 中药纳米贴剂(肛泰升级版):临床II期,预计2028年上市,含五倍子、冰片等成分,纳米技术提升皮肤渗透率,贴于肛周即可起效,避免栓剂使用不便,适合老年或行动不便者。
- 局部注射用硬化剂(聚桂醇泡沫剂):临床II期,预计2029年上市,用于II期内痔微创治疗,注射后快速硬化痔核,替代传统手术,门诊即可完成,恢复期缩短至3天。
中华医学会结直肠外科学组2025年数据显示,痔疮并发症发生率达18%,其中血栓形成、大出血、感染是最常见类型,用药需“对症急救+病因控制”同步,避免发展为需急诊手术的情况。
(一)核心并发症用药(2025年获批药物)
![]()
权威专家提示(北京协和医院林国乐教授):“痔疮并发症的核心是‘早发现早处理’——便血超过3天、疼痛影响睡眠,就必须用药干预,不要等发展到嵌顿或大出血才就医,此时药物只能辅助,手术是唯一选择。”
四、特殊人群痔疮用药(权威机构专项指导)
![]()
五、用药安全“红线”与权威预防建议 (一)绝对不能碰的“用药误区”
- 误区1:痔疮出血就用止血药,不管原因——傅传刚教授警示:便血可能是直肠癌、息肉的信号,未明确诊断前盲目用止血药,会掩盖病情,延误癌症筛查,必须先做肛门镜检查。
- 误区2:依赖泻药通便,减轻痔疮负担——ASCRS 2025指南澄清:番泻叶、果导片等刺激性泻药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反而加重便秘,必须用乳果糖、聚乙二醇等渗透性缓泻剂。
- 误区3:中药膏剂“无副作用”,长期使用——中国中药协会提示:含麝香、冰片的膏剂长期使用会导致肛周皮肤萎缩,内痔黏膜脆弱易出血,连续使用不超过10天。
- 误区4:症状缓解就停药,不注重预防——林国乐教授强调:痔疮缓解后需继续用静脉活性药物2-4周,巩固静脉张力,同时改善生活习惯,否则复发率达70%。
![]()
最后,用傅传刚教授的话收尾:“痔疮是‘生活方式病’,药物是‘辅助手段’。记住:早期靠药物+习惯逆转,晚期靠药物+手术解决,不忽视、不滥用,才能彻底摆脱痔疮困扰,避免反复遭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