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会场,有1327名“小青苗”志愿者忙碌在岗位上——他们曾是诊室里专注的医者、教室里伏案的学子、书桌前严谨的研究者,当穿上“青浦蓝”的志愿马甲后,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小青苗”。
据了解,青浦区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团区委、各街镇、上海政法学院及吴江、嘉善两地,共招募城市文明志愿者1327名,设置城市文明志愿服务站10个、服务岗72个、服务点位97个,其中国家会展中心核心区及周边重点区域服务点位达41个,每日上岗志愿者超过200名,共同构筑起一道全方位、多层次、有温度的进博服务保障网。
从“白大褂”到“蓝马甲”
冬雷脑科医院国际医疗部的韩国医生朴永镇,带着15年从医经验,走进了青浦医疗保障点位。平日里,他是诊室里专注问诊、细致研判病情的医者;而在进博会的展馆中,他身着“青浦蓝”马甲,手里拎着装满急救用品的药箱,成了守护参展者与志愿者健康的“移动防线”。
“展会人流密集,突发情况难预料,我们不仅要在点位上提供基础医疗服务,还要眼观六路,确保不遗漏任何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朴永镇说。前几天,有位志愿者执勤时突然脸色发白,朴医生判断是低血糖,立刻上前扶他到旁边休息,并递上糖和温水。
作为一名医生,进博会触动他的不只是现场的活力,还有背后的贴心保障:“累了能找到歇脚的地方,冷了有暖乎乎的补给,连我们需要的应急物品,随时都能拿到,就像有个‘暖心后盾’,让我们能毫无顾虑地投入服务。”
朴医生深深认同无国界的志愿精神:“医疗是守护生命,志愿是传递温暖,本质上都是在践行责任。往后每年,只要有机会,我都要来!”在医疗保障点位上,白大褂的严谨与志愿马甲的温暖,在他身上融成了最动人的风景,也让跨越国界的善意在“四叶草”间流淌。
从“课堂”到“服务站”
上海政法学院大二的张冰冰,专业学的是英语,日语则是从日常喜好里“攒”来的本事——她总爱抱着日语原版绘本读故事,还会用日语给朋友写手账,看动漫时,她会跟着角色模仿语气、积累词汇,这份纯粹的热爱,竟在进博会的舞台上派上了大用场。
身在小语种翻译岗位,她化身耐心答疑的日语“小青苗”,遇到日本友人咨询,她总是先递上一个真诚的微笑,再用清晰流畅的日语讲解展馆分布、交通指引等内容。有位日本参展商因不熟悉中文导航,找不到与友人约定的汇合点,张冰冰不仅详细解释路线,还特意画了简易地图,直到他认清方位。
说起这段经历,张冰冰的眼睛里闪着光:“以前总觉得‘奉献’是个很宏大的词,直到穿上这件‘小青苗’马甲,才发现奉献藏在每一次耐心解答、每一次主动指引里。志愿服务让我遇见了更好的自己,也让我更加理解奉献的意义。能以‘小青苗’的身份,在国际化的舞台上传递热情与善意,我觉得特别光荣。”
从“书桌”到“展馆里”
作为“小青苗”的一员,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攻读研究生的王誉把会计专业要求的“真实可靠、细致严谨”,完美融入到每一项服务中。在展馆咨询台,她负责解答各种疑问,为了不出错,提前把展馆布局、交通信息记在小卡片上。一位参展商因忘记携带样品展示清单而焦急,她立即帮忙联系青浦志愿服务保障基地,并提供联系人,对方连连道谢:“多亏有你帮忙!”
谈及志愿服务的感受,王誉说:“会计的准则在于‘严谨’,而志愿者的信条在于‘真诚’。这次经历让我明白,能力不仅能用于学术研究,更能转化为服务他人的力量。而且青浦的保障工作特别周到,从装满常用药品、便利贴的‘百宝袋’,到能休息放松的‘志愿者保障基地’,细节里全是温暖,让我们能带着安心去传递温暖。志愿服务让我遇见了更有温度的自己,也让我更加坚信,真诚的付出永远不会被辜负。”
为了更好保障“小青苗”的权益,青浦区委社会工作部设立区级“志愿者之家”和7个流动补给点,升级志愿者服务装备,包括雨衣、保温杯、金嗓子喉宝等,累计发放物资20363件,用“细节关怀”传递城市温度。
原标题:《跨国医生、二次元爱好者……1327名“小青苗”跨界为进博护航》
栏目主编:张骏
文字编辑:林子璐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林子璐、通讯员 张加谊 蒋映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