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源:大会官网
2025年11月7日-11日,全球肝病领域顶级学术盛会-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年度大会 The Liver Meeting 2025 将在美国•华盛顿会议中心正式召开。本次会议将汇聚肝病研究领域的最新科研硕果与前沿探索方向,为全球参会者精心构筑一个深化肝病理论认知、拓展专业视野边界的学术交流殿堂。
为助力广大读者精准捕捉会议的学术精髓,及时洞悉领域前沿动态,肝胆相照平台特别甄选会议摘要中的热点研究内容,本篇专题报道将聚焦“乙型肝炎”这一关键领域,为广大同仁提供最新研究进展,展望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广阔应用前景。
一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首次接受恩替卡韦(ETV)与丙酚替诺福韦(TAF)治疗后肝细胞癌(HCC)长期发病率相似:REAL-B研究
背景:慢性乙型肝炎(CHB)仍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长期抗病毒治疗可显著降低肝细胞癌(HCC)的发生风险。恩替卡韦(ETV)与丙酚替诺福韦(TAF)均为推荐的一线抗病毒药物,具有强效的病毒抑制能力和良好的安全性。
既往关于ETV与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在HCC预防方面的研究结果存在分歧,但在充分校正治疗时期与患者基线特征差异后,多数研究提示两者差异并不显著。然而,ETV与TAF在相同治疗时期内的长期比较数据仍较为有限。本研究旨在评估2016年TAF获批后,同一治疗时期内ETV与TAF初始治疗CHB患者的长期HCC风险。
方法:本研究纳入REAL-B联盟来自7个国家24个中心的既往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CHB患者,这些患者于2016年至2023年间开始接受ETV或TAF治疗。排除合并其他病毒感染或既往恶性肿瘤者。主要结局为HCC发生率,采用Fine和Gray竞争风险模型进行分析。
为平衡患者基线特征,采用治疗倾向逆概率加权(IPTW)方法,并进行倾向评分匹配(PSM)敏感性分析。匹配变量包括年龄、性别、种族、饮酒情况、肝硬化、肝脂肪变性、HBsAg水平、HBV DNA、血小板计数、AST、ALT及白蛋白。
![]()
图源:大会摘要
结果:共纳入1,437例患者,其中ETV组710例,TAF组727例。两组平均随访时间相似(48.5±25.0个月 vs 48.7±22.5个月,P=0.84)。匹配前,ETV组患者年龄较大,男性及肝硬化比例更高。IPTW后,两组基线特征平衡(所有标准化差异均 < 0.1)。
随访期间,ETV组12例、TAF组14例患者发生HCC,发病率分别为0.10例/100人年和0.18例/100人年(P=0.19)。ETV与TAF组HCC风险无显著差异[亚分布风险比 (SHR):2.17;95% CI:0.68–6.85;P=0.19]。按年龄、性别、肝硬化、肝脂肪变性、HBeAg、ALT及HBV DNA水平分层的亚组分析,以及PSM敏感性分析结果一致。
结论:在这项多国多中心的真实世界研究中,2016年后同期开始ETV或TAF治疗的既往未治疗CHB患者,其HCC长期发病率无显著差异。多种统计分析方法与亚组结果均一致,提示ETV与TAF在HCC预防方面疗效相当。因此,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应主要基于药物成本及患者个体化因素进行综合考量。
二
低基线HBsAg滴度HBeAg阴性、非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药后的结局:ADAPT试验
背景:对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而言,停止抗病毒治疗的获益与风险(包括持续病毒学应答及HBsAg血清学清除)仍存在争议。
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单臂停药试验(ADAPT试验,NCT04782375),纳入来自韩国四家医疗中心的HBeAg阴性、非肝硬化CHB患者,这些患者于2021年9月至2023年6月期间停止抗病毒治疗[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替诺福韦艾拉酚胺(TAF)、恩替卡韦(ETV)或其他]。
纳入标准包括:抗病毒治疗≥2年、停药时HBV DNA不可检测(<20IU/mL)、血清HBsAg滴度<3,000IU/mL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40U/L。停药后随访每4周进行一次至第24周,之后间隔延长至第48周。主要终点为第24周病毒反弹(HBV DNA ≥2,000 IU/mL)发生率;次要终点包括第48周的HBsAg清除率及再治疗率。
结果:共纳入140例患者(平均年龄52.6岁,男性占73.6%),停药时所用药物包括TDF(58.6%)、TAF(7.1%)、ETV(29.3%)及其他(5.0%)。基线时中位HBsAg滴度为439IU/mL(IQR100–839),平均ALT为22U/L。共有9例患者中途退出,131例完成24周随访。第24周时,84例(60.0%)患者出现病毒反弹,其中83例重新启动抗病毒治疗;在未发生病毒反弹的56例患者中,14例(25.0%)因预设标准重新接受治疗。
总体而言,第24周时共有97例(69.3%)患者恢复抗病毒治疗,34例(24.3%)维持停药状态。至第48周,7例(5.0%)患者出现HBsAg血清学清除,且均为基线HBsAg滴度<300IU/mL的患者;此时共有104例(74.3%)患者恢复治疗,27例(19.3%)仍维持停药状态。另有3例患者出现ALT急剧升高(≥正常上限5倍),但均未出现肝功能失代偿。
结论:在这项纳入140例非肝硬化、HBeAg阴性、基线HBsAg滴度<3,000IU/mL的多中心试验中,约74.3%的患者在停药48周内因病毒反弹需重新治疗,仅5.0%的患者实现HBsAg清除,且均为基线HBsAg滴度<300IU/mL者。结果提示,目前不支持对大多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普遍实施抗病毒治疗停药策略。
三
从既往核苷(酸)类似物转换为替诺福韦艾拉酚胺(TAF)后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脂谱及心血管风险的影响
背景:替诺福韦艾拉酚胺(Tenofovir alafenamide, TAF)被推荐作为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一线治疗药物。然而,既往研究发现,从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 TDF)转换至TAF的患者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可能升高。而关于从其他抗病毒药物转换至TAF后的血脂及心血管结局数据仍较为有限。本研究旨在探讨CHB患者转换至TAF后对血脂及心血管风险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纳入根据泰国国家医保政策于2022年底由既往核苷(酸)类似物(NUC)转换至TAF治疗的CHB患者。所有入组患者在转换时(基线,0周)及转换48周后接受血脂检测和瞬时弹性成像(Transient Elastography, TE)检查。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既往NUC用药、肝生化指标、受控衰减参数(CAP)及肝硬度(E值)数据。比较基线与48周后血脂、泰国心血管(CV)风险评分及TE指标的变化。
结果:共有110例转换至TAF并完成48周随访的患者纳入分析。既往NUC用药如下:拉米夫定(Lamivudine, LAM)47例,恩替卡韦(Entecavir, ETV)2例,TDF方案41例。三组患者的基线特征总体相似,但TDF组中高血压比例较高且基线总胆固醇水平较低。
在转换至TAF 48周后,三组患者的中位LDL-c变化分别为:ETV组−2.45 mg/dL,LAM组−5.9 mg/dL,TDF组+8.8 mg/dL(p<0.001);总胆固醇变化分别为−4.5、−4和+17 mg/dL(p<0.001);体重变化分别为0、0和+1 kg(p=0.010)。
肝脏脂肪变(CAP测量)、肝硬度(E值)及泰国心血管风险评分的变化在三组之间无显著差异。随访期间未发生心血管事件。
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转换至TAF前使用TDF方案是LDL-c恶化(定义为LDL-c水平升高或降脂药剂量/强度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调整体重指数(BMI)变化、年龄、性别及基线高血压后,其校正比值比为3.84(95% CI 1.55–10.22,p=0.005)。
结论:仅在既往接受TDF治疗的患者中,转换至TAF后观察到LDL-c和总胆固醇显著升高,而在既往使用ETV或LAM的患者中未见类似变化。因此,转换至TAF后的血脂监测可能无需普遍实施。仍需进一步研究TAF长期使用后的心血管结局。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资讯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