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朋友圈分享生活成了很多人的习惯,但并非所有照片都适合公之于众——有些看似平常的照片,实则藏着隐私泄露、安全隐患甚至法律风险,一旦发布,可能给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几类照片尤其要慎发。
首先,含个人隐私信息的照片绝对不能发。比如快递单、车票机票、银行卡账单的照片,哪怕打了模糊处理,单号、姓名、手机号、银行卡号等关键信息仍可能被技术还原;还有身份证、户口本、房产证的照片,这些证件包含的身份编码、住址等核心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获取,可能用于冒用身份办业务、申请贷款,风险极高。此前就有案例显示,有人发朋友圈晒“新房房产证”,泄露住址后,遭遇陌生人上门推销,甚至个人信息被倒卖至诈骗团伙。
其次,暴露生活轨迹与家庭隐私的照片要慎发。比如刚到机场、火车站就发定位+车票照片,等于告诉他人“家中无人”,给盗窃分子可乘之机;晒孩子上学的校服、学校门口照片,或老人在小区活动的场景,可能泄露孩子的学校信息、老人的日常活动轨迹,存在人身安全隐患;还有家中的户型图、贵重物品(如珠宝、名牌包、高端家电)照片,既容易暴露家庭经济状况,也可能吸引不法分子关注,增加安全风险。
再者,涉及他人隐私或未获同意的照片别乱发。比如和朋友聚餐时拍的合照,若其中有人不愿露脸、或照片中涉及他人的私人生活场景(如朋友吐槽工作的瞬间、家人的私人互动),未征得对方同意就发朋友圈,不仅可能引发朋友间的矛盾,还涉嫌侵犯他人肖像权与隐私权。根据《民法典》规定,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一旦对方追责,可能需要承担删除照片、赔礼道歉甚至赔偿损失的责任。
最后,工作相关的涉密照片绝不能发。比如在工作单位拍的涉密文件、项目图纸、内部系统界面,哪怕只是“随手一拍”,也可能泄露公司商业机密或行业敏感信息,不仅会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自己还可能面临公司追责,情节严重的甚至可能触犯法律,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此前就有职场人因发朋友圈晒“工作日常”,不小心拍到电脑上的项目数据,导致公司核心方案泄露,最终被辞退并赔偿公司损失。
朋友圈本质是“半公开社交场景”,分享生活的前提,是做好隐私与安全防护。与其追求“晒得全面”,不如学会“选择性分享”——发照片前多花10秒检查,删除或遮挡关键信息,征得他人同意,避开敏感场景,才能既享受分享的快乐,又守住生活的安全底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