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朋友在朋友圈晒出她刚签署的《指定监护协议》照片,配文是:“人生第一次觉得自己需要被保护,却没有对象可选。”这条动态下,评论里有人调侃,有人认真咨询,还有人直接表示自己也想签。霎那间,“超单身时代”的现实扑面而来,让我久久无法释怀。
或许你还记得小时候被长辈问,“长大结婚了吗?”如今的大城市青年们,面对这样的提问只剩苦笑。调查显示,一线城市三十岁以上未婚人口比例逐年增高。不婚不育,俨然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不再是个别现象。在压力、仪式感和理想的反复拉扯中,多少人成为了“孤岛”。但现实不会因我们的自由选择而退步一步,反而悄悄输出更具体的焦虑。
![]()
前阵子,杨帆(化名)做了个重要决定——联系律师事务所,为将来的晚年指定一位监护人。她今年刚满32岁,事业小有成就,生活独立自由,没有婚姻和生养的打算。这个选择背后并不是对亲情的失望,而是对社会保障机制和未来的淡淡忧虑。杨帆告诉我:“现在很多医疗或法律手续必须家属签字,可是我们这一代,可能并没有‘家属’。”
这样的场景正在变得常见。以往监护人的角色天经地义地属于配偶或者子女,但在不婚不育者群体迅速扩大的今天,这条传统路径变得不再可靠。于是,找朋友、找远房亲戚,甚至加入“单身老人互助协会”,都是备选之路。可追问深处,每个人心里难免泛起不安——万一哪天真的无力自理,一个电话能唤来的,又是谁?
旁观者总会说,晚年才是孤独真正到来的时候。但单身青年们的孤独,已经提前上演。每年的春节,或许你也会像我一样,在机场或火车站看到一群拖着箱子的青年,他们用“回家”定义自己的身份,但用了几天就急切返回城市的租住地。家乡变得陌生,本地也没扎根,人情如纸,地址不停在变。于他们来说,“陪伴”这个词,渐渐消失在生活的夹缝中。
![]()
我们思想里曾经拥抱过关于独立人生的畅想,向往一个人的自在高飞,但从未认真计算过生活深处的漏洞。有人看过一部纪录片,里面一位独居老人在家摔倒昏迷,直到清洁阿姨发现时已不可逆转。从那以后,“意外无人知晓”变成不少单身者深夜的恐惧。不是怕独处,更怕世界里连救命的留言都无人看见。
然而,正是这些恐惧让人不得不经营关系。有人选择和闺蜜签订监护协议,有人发起同龄群体互助组织。朋友王磊也在讨论群里说:“我们可以约好互相当监护人,至少彼此靠得住。”这样的举动,也许在传统家庭观念中显得怪异,但对“超单身”一族而言,却是一种无奈的温柔尝试。他们坚信,亲密关系并非一定来自婚姻血脉,友情和信任也值得托付生命最后的守护。
这也是一种成长吧。每一个成年后独自生活的人,也许都在摸索着如何面对未知的终点。有人反思,如果社会对于单身群体有更多关怀,比如设立志愿者探访服务,完善社区医疗保障,那么单身晚年的孤独和担忧也许能减轻一些。可是目前来看,主动寻找监护人,似乎是最可行的自我保护。
![]()
当然,有人始终相信自己不会需要别人帮忙。他们享受自洽,觉得健身、保险、小金库、定期体检才是应对晚年风险的最佳方案。或许这只是另一种逃避,内心其实知道,没人能躲开那一天;要命的时候,还是渴望有一个名字,可以被叫出来。
我们选择了不婚不育,不是抗拒亲密,而是试图建立自己认可的新生活规则。在这个规则里,依赖的方式和对象,都在重塑。监护协约,也许是妥协,也许是觉醒,是对制度和情感的重新谋合。每一个“超单身”的人,其实都很清楚:人生终究渴望一份安全感。即便全世界称你为“孤独患者”,也总想在危险临头的时候,能有人把你搀扶起来。
这个时代变了,以前推崇“有家才完整”的信条渐渐过时。现在更多人试图回答:“没有家属,我们晚年怎么办?”提前找监护人的事,也许会让某些人感到悲凉,但换个角度,这恰好是我们学会爱惜自己的证明。愿每个超单身的你,都能找到可靠的守护,无论那个人是家属、朋友,还是自己双手构建出的信任桥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