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两年,印度在上合和金砖里一边拖会、否决、拒签,一边在天津峰会上突然签字说“印中是伙伴”,这套“留在局内又不让推进”的操作,背后是经济压力和区域博弈的现实盘算
说白了,印度把“低成本制衡中国”当成一门学问
![]()
有业内人士提到,印度高校和智库在国际关系课程里常用“如何在多边组织里以最小代价影响议程”作为案例,四个焦点老生常谈:边界、台湾、西藏、南海
可真正的主战场不在地图,而在会议室——上合、金砖,都是拿来消化对手优势、扩大自己筹码的舞台
先把关键时间线摆在桌面上
2024年7月,哈萨克斯坦主办上合峰会,莫迪缺席,代表席位空着,镜头扫过那张写着“India”的桌牌,记者席的咖啡都凉了
到了2024年10月,巴基斯坦举办上合成员国政府首脑理事会,莫迪仍拒绝出席,并明确不签涉及“一带一路”的声明
这不是临时起意,是延续性的策略:不退群,但在关键议题上保持距离
更扎心的是金砖的那次“卡点”
2025年4月,金砖国家外长会议在巴西召开,印度拒绝签署联合公告,导致自2010年以来首次没有联合公告
会场里翻译翻页的声音格外清楚,大家都知道症结在哪儿:金砖货币与结算体系的推进,会弱化美元的地位
印度的盘算并不复杂,国内制造业增长发力不足,新体系短期看不见明显红利
所以印度选择“不站队、不签字”,以防自己在规则重构中吃亏
随后在2025年6月,上合组织谴责以色列空袭伊朗,印度公开表示不支持该立场
这一步很耐人寻味,既是中东关系的谨慎平衡,也是避免被某一立场完全绑定的防御性动作
![]()
换句话说,印度在安全议题上留出回旋,把“灵活”当成保险
剧情的转折点出现在天津
2025年9月,上合天津峰会举行,莫迪出席并签署《天津宣言》,宣言得以全票通过,发布会厅里的灯光打在签字页上反光,镜头里有一瞬的安静
莫迪现场表态“印中是伙伴而非对手”,并承诺寻求边界问题解决方案
这句表态很“稳”,给到外界一个务实信号
可转身又来了补充说明:印度将继续推动与台湾的合作
一边重申一个中国原则,一边维系与台湾的往来,印度的外交姿态就此呈现“务实与矛盾并存”
为什么会在这个时点出现“签字+补充”的组合拳?
看经济
2025年二季度,印度GDP增速降至4.8%,是近三年新低;
2024-2025财年制造业增幅仅5.3%,到2025年5月制造业增长率跌到2.6%
当增速下台阶,外交动作往往从“高举高打”转向“有选择的推进”
再叠加美国关税打压、国内就业与物价压力,印度需要在大型区域合作平台上保留通道,争取市场与项目,同时避免被迫承担不利条款
![]()
这就解释了“在天津签字”的务实动因,也解释了“对台湾保持接触”的备份逻辑
会议成果不是虚的
上合组织秘书长在天津闭幕发布会上明确,将推动成员国共建“数字丝绸之路”,打造亚欧互联互通的新样板
这套蓝图的背后,是上合成员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约26%的体量与市场
走进会场旁的展区,能看见数字基础设施、跨境数据流通的方案板,一位与会专家小声说:“五年期项目如果落地,交通与数据的双通道会改变区域企业的路径选择”
如果印度参与深一点,它能借力外部需求与投资;
如果浅尝则止,也不至于完全失去未来话语权
但印度媒体的解读更接地气
不少报道把《天津宣言》中的反恐表述理解成“针对克什米尔恐袭的谴责”,铺天盖地叫好,渲染为一次“外交胜利”
我理解这种报喜心态,毕竟反恐是长期痛点,任何文本里的支持都能被拿来做内部动员
只不过,对照宣言通篇的合作导向,它更像是多边机制常规的“最低共识”
将其过度解读,容易在国内形成“我赢了”的叙事,而在外部看来,就是“我参与,但我随时保留不同意见”
把镜头拉远看,印度的做法不是孤例
![]()
美国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上演“退群与返群”,2017年退出,2023年重返,同时通过盟友间接影响决策
这是“先离场再议价”
土耳其在北约框架内则是“选择性反对”,在东扩与对乌援助上多次拖延或投反对票,随后在瑞典入约问题上达成妥协,换取经济与安全承诺
这两种路径与印度的“赖着不走搞制衡”不同,但底层逻辑相似:在体系内最大化筹码
比较之下,印度的路径更节俭,也更考验耐心与场面话的掌握
我个人的感受是
印度的三件套基本清晰:留在桌边、卡住要点、见好处就接
直播画面里,代表们时而抬头看屏幕,时而低头圈重点,那种“既不离场也不放手”的气氛,在多边场合其实并不罕见
真正的分水岭是执行:数字丝绸之路会不会有印度的可落地项目?
金砖结算会不会出现印度的试点?
边界议题会不会有可验证的降温机制?
这些才是判断“伙伴而非对手”能否落在地上的关键
换句话说,印度的“两面操作”不是情绪问题,而是利益排序
![]()
在增长放缓与外部摩擦的双重压力下,它需要兼顾国内叙事与国际参与,既要对内解释“为何不退”,也要对外阐明“为何不签”
这套打法短期看能守住空间,但长期看更考验产业结构与政策连贯性
毕竟,市场与供应链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有限,“今天按下暂停、明天再来签字”的节奏,如果频繁发生,企业会用脚投票
我不排斥这种“在体系内谈判”的方法,关键在边界与节奏
当多边合作进入具体施工阶段,拖延与否决的成本会逐渐上升,错过窗口期,后面再追就会更贵
印度如果真把“伙伴而非对手”当作指导语气,那就需要把“签字后的执行清单”拿出来,哪怕是三五个小项目,信号会比口号更有力
反过来,如果继续在热议议题上观望,那就要接受“机会被他人先占”的现实
预判一下后续的走向:印度大概率会维持“选择性参与、选择性签字、选择性背离”的节奏
重点关注三个点——金砖货币与结算机制的下一步文本、数字丝绸之路的跨境数据与网络设施试点、上合内部的反恐合作是否有更具体的联合演练与司法协作
每一次选择都在重塑它的区域角色,与中国的互动也会在“合作与竞争”之间来回摆动
你会发现,真正的博弈不在嘴上,而在签完字之后的执行表
我在屏幕前看完天津峰会的直播,合上电脑还有个挥之不去的问题:印度到底会在哪些具体项目上证明“伙伴”二字?
如果你也想把这两年看得更明白
要不要我帮你整理一份印度在国际组织博弈的时间线图谱,清晰标注关键事件、决策与背后动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