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明明是藏不住的经济强省,却连省会福州都常被认成厦门,这背后的原因真不是它没实力,而是太低调。作为东南沿海的宝藏省份,它的经济总量早已突破5.7万亿元,人均GDP高达13.79万元,可在全国各省的“话题度”里,却总像个默默努力的“优等生”,就连很多人提起它,都先想到厦门的鼓浪屿,而非省会福州的三坊七巷。今天就从福建的几个核心特点,聊聊它被低估的真相。
![]()
首先得说福建最“尴尬”的一点:邻居太耀眼,自己的光芒被硬生生盖过了。东边是经济总量常年稳居全国第一的广东,腾讯、华为这些巨头自带流量,“大湾区”的标签更是无人不晓;北边是民营经济同样强悍的浙江,阿里、网易撑起互联网半壁江山,“浙商”的名气和“电商之都”杭州的热度,让全国目光都聚焦于此。夹在这两个“顶流省份”中间,福建就像班级里成绩优异但不爱张扬的同学,明明2024年GDP增速达到5.5%,工业投资增长14.6%,却很难抢到足够的关注度。更关键的是,广东、浙江都有明确的“核心城市标杆”,而福建的城市格局却呈现“三足鼎立”,没有一个能像广州、杭州那样独揽所有光环。
![]()
这种“三足鼎立”的城市格局,正是福州“省会身份尴尬”的核心原因。福建有三座实力相当的核心城市:福州是省会,手握政策红利和都市圈资源;厦门是经济特区,靠海滨风光和网红景点出圈;泉州是制造业重镇,民营经济撑起半壁江山。2024年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福州GDP14236.76亿元稳居榜首,泉州13094.87亿元紧随其后,厦门8589.01亿元位列第三,三座城市差距不算悬殊,却各自有不同的“发力点”。
![]()
厦门的“抢镜能力”实在太强了。作为全国知名的旅游城市,鼓浪屿的琴声、环岛路的椰影、厦门大学的美景,每年吸引数千万游客打卡,2025年更是跻身全国热门旅游城市第六名。打开旅游APP,福建的旅游攻略十篇有八篇主打厦门,“国际旅游城市”的标签深入人心,久而久之,很多人就默认厦门是福建的“老大”。而福州的优势集中在金融、数字经济这些“低调赛道”,作为兴业银行、兴业证券的总部所在地,它的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2%,数字经济规模更是从2018年的2800亿元跃升至7900亿元,可这些硬核实力不像旅游景点那样直观,自然难被普通大众记住。
![]()
泉州则是另一种“低调”——经济实力超强,却活得像个“工业城市”。这座没有地铁的万亿城市,2024年增速高达6.5%,拿下全国万亿城市增速第一,安踏、特步、乔丹等体育品牌全出自这里,纸业印刷、食品加工等产业在亚洲都名列前茅。2024年它的网络零售额达2697.9亿元,跨境电商交易额620亿元,可因为不擅长打造城市IP,除了业内人士,很少有人知道它的经济实力有多强悍。三座城市各管一摊、各有侧重,没有形成统一的“流量出口”,反而让福建整体的存在感被分散,连省会的身份都跟着“模糊”了。
![]()
福建被低估的另一个关键,是它的“实干基因”——民营经济太强,却太不爱张扬。福建是名副其实的“民营经济高地”,2024年第二产业增加值达24713.16亿元,其中制造业增长12.6%,很多产业都是“隐形冠军”。宁德时代作为全球动力电池龙头,2025年第三季度日均净利润超2亿元,全球市场份额达36.8%,占据高端新能源乘用车电池市场72%的份额,可除了行业新闻,很少主动制造话题;晋江的鞋业占据全国半壁江山,从原材料到成品鞋的产业链一应俱全,却很少像互联网企业那样搞营销造势。
![]()
这种“实干不张扬”的风格,和福建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山地丘陵占全省80%以上,古代就有“闽道难,更甚于蜀道难”的说法。过去交通闭塞,山多地少的环境逼着福建人要么“下南洋”谋生,要么深耕实业求存,久而久之形成了“闷声发大财”的性格。现在的福建早已不是交通不便的“孤岛”,福厦高铁作为全国首条时速350公里的跨海高铁,98秒就能跨越整个海域,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7.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850万标箱,“丝路海运”航线覆盖全球48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个港口,可这种“基建红利”和“产业实力”,并没有转化为足够的“话题热度”。
![]()
更值得一提的是福建的“侨乡优势”,这是它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却也是被忽视的亮点。福建有超过2000万海外侨胞,分布在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泉州籍超1000万,福州籍460多万。这些侨胞在海外创造了巨额财富,印尼80%的财富、菲律宾70%的财富都掌握在福建籍侨胞手中,美国中餐馆、英国餐饮业一半以上都是福建人经营。他们不仅把福建的文化带到了全世界,更给家乡带来了资金、技术和海外市场,2024年福建外贸货物吞吐量增长3.1%,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达46%,锂离子蓄电池、船舶、汽车出口均大幅增长,这些都离不开侨胞搭建的桥梁。可这种“海外赋能”的优势太隐蔽,不像GDP数字那样直观,自然很少被人提及。
![]()
很多人觉得福建“被低估”,还因为它的发展模式太“独特”——不是靠单一产业或核心城市“单点突破”,而是靠“多点开花”和“产业链闭环”。福州的数字经济、泉州的制造业、厦门的服务业、宁德的新能源,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拳头产业,形成了互补共赢的格局。比如福州港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00万标箱,支撑起闽北、赣东的货物出海;厦门港开通65条东南亚航线,成为跨境电商的“黄金通道”;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配套给全国乃至全球的新能源车企。这种“不偏科”的发展模式,让福建的经济韧性极强,却也因为没有“单一爆款”,很难像某些依赖互联网或资源产业的省份那样,一下子成为舆论焦点。
![]()
其实福建的“被低估”,本质上是“实力内敛”与“认知偏差”的错位。它没有刻意打造“网红标签”,而是把精力放在了实业、基建和民生上:2024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9%,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2.5%,1000Mbps及以上宽带接入用户占比达29%;它的旅游资源也不止厦门,2025年泉州逆袭成为全国旅游城市榜首,开元寺的东西塔、西街的烟火气、蟳埔村的簪花围,都是藏在深处的宝藏。就连被“忽视”的省会福州,也有三坊七巷的千年文脉、鼓山的清幽风光,还有鱼丸、肉燕这些让人念念不忘的美食。
![]()
如今的福建,早已不是那个“藏在山海间”的低调省份。它的港口经济对沿海区域GDP贡献率达15.3%,位居全国首位;它的“新三样”出口势头迅猛,锂离子蓄电池、船舶、汽车出口均大幅增长;它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福厦高铁让“一小时生活圈”成为现实。只是它习惯了“闷声干大事”,不像其他省份那样善于自我宣传。
![]()
下次再有人问福建的省会是哪里,不妨告诉他:是GDP超1.4万亿元、数字经济领跑的福州;下次再提起福建,也别只想到厦门的沙滩,别忘了泉州的制造业、宁德的新能源,还有那2000万海外侨胞撑起的“日不落福建”。这座被低估的东南沿海强省,从来不需要靠话题度证明自己,却值得每个人重新认识它的实力与魅力。
你有没有过把厦门当成福建省会的经历?你还知道福建哪些“低调又能打”的产业或景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