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听说过胃癌会“遗传”?这里所说的“遗传”,指的是遗传了对胃癌的易感性基因,再加上家族成员相似的不良生活习惯,共同引发了胃癌的家族聚集现象。今天,我们通过一个真实案例,来了解胃癌是如何一步步发展的,以及我们怎样在关键时刻出手阻断它。
56岁的张女士(化名)一直有个“心病”——她的父母都患了胃癌,加之她自己平日饮食偏咸。2022年3月,她的胃镜检查显示“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幽门螺杆菌(Hp)检测也呈阳性,这些都是胃癌发生的“癌前状态”。到了今年8月,她被查出“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这是一种癌前病变!所幸,她在奉化区人民医院内镜中心协助下,抓住了“踩刹车”的机会,通过微创ESD手术,把即将要癌变的病变连根切除。
![]()
![]()
![]()
![]()
一、胃癌的“家族魔咒”从何而来?
遗传易感性: 父母患胃癌,子女发生胃癌的风险比普通人高2–3倍。目前已发现CDH1、TP53等多个与胃癌相关的易感基因。
共同饮食风险:一家人常吃高盐、腌制等食物,幽门螺杆菌(Hp)也更容易在家庭成员间“交叉感染”。张女士家正是这样:家里做菜口味重,而且检查发现Hp阳性。
二、胃癌的“发展进程”
绝大多数胃癌(肠型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多步骤的过程,就像爬一座危险的阶梯:
正常胃黏膜
⬇️(受幽门螺杆菌、不良饮食等因素攻击)
慢性浅表性胃炎
⬇️(持续受到损伤)
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变薄,功能减退)
⬇️(机体出现错误修复)
肠上皮化生(胃黏膜长出了类似肠道的细胞,属于癌前状态)
⬇️(细胞开始出现异常变化)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低级别“预备役”癌细胞,进展较为缓慢)
⬇️(病情失控加剧)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准”癌细胞,离癌变仅一步之遥)
⬇️
浸润性胃癌
这个过程通常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这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预警和干预时间。
三、关键时刻:“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意味着什么?
当检查报告上出现“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时,很多人会感到恐慌。请记住以下几点:
1.不是癌! 它是癌前病变,是组织向坏方向发展的一个重要警告信号,但有可能逆转或稳定。有一部分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在根除幽门螺杆菌、改善生活习惯后可以保持稳定,甚至消退。
2.但有进展风险。 研究显示,其5年内进展为高级别瘤变或胃癌的风险约为5%-10%。对于有胃癌家族史的患者,这个风险更高。
四、张女士的“踩刹车”四部曲
第一步:提高警惕,主动筛查。知道自己有家族史和高危因素(饮食偏咸),她听从医生建议,定期进行胃镜检查。
第二步:根除帮凶—幽门螺杆菌。2022年发现Hp阳性后,立即规范用药根除,根除治疗是阻断进程的必备措施。
第三步:接受精查,明确诊断。2025年无痛精查胃镜+放大内镜、染色/NBI,清晰地判断病变的范围和性质,锁定一处0.8 cm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第四步:果断干预—内镜下微创治疗。对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以往可能建议严密观察。但现在,尤其对于像张女士这样病灶局限、有强烈干预意愿且有家族史的患者,采用ESD(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进行根治性切除,是目前越来越主流的优选方案。一次性完整切除病灶,术后病理证实切缘干净,彻底打断了癌变链。
五、给所有“家族史阳性”家庭的行动清单
1.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亲兄弟姐妹)中有胃癌患者,提前10年做第一次胃镜(建议40岁前)。
2.全家做一次呼气试验,Hp阳性者一起根除,避免“交叉感染”。
3.厨房“减盐”,每人每天盐摄入<5 g;少吃咸鱼、腊肉、腌酱菜。
4.戒烟限酒,多吃新鲜蔬果,体重控制在BMI<24。
5.胃镜复查频率:仅有萎缩/肠化:1–2年一次;已出现低级别上皮内瘤变:6–12个月一次,必要时直接ESD治疗。
胃癌的“家族魔咒”并非不可打破。遗传基因我们无法选择,如同“命”,但生活方式和早期干预可以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如同“运”,可以用“运”改“命”。张女士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把握每一次干预良机,让下一代不再重复上一代的遗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