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前三季度,A股15家端侧AI芯片上市公司交出“营收稳增、利润提速、研发高筑”的成绩单,但内部已呈显著分化。端侧大模型落地与AIoT需求爆发,让高算力、低功耗新品快速放量,带动板块整体收入同比增长14%,归母净利润增速更达24%;与此同时,价格竞争、需求波动与费用刚性亦使近半数企业盈利承压。本报告从营收、盈利、研发三条主线拆解数据,透视谁在端侧AI浪潮中抢占先机,谁仍陷于结构性阵痛。
营收格局:高增长阵营领跑,结构性分化加剧
2025年前三季度,15家A股端侧AI芯片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68.66亿元,同比增长14%。
营收增速超过30%的公司包括:炬芯科技(+54.74%)、瑞芯微(+45.46%)、乐鑫科技(+30.97%)、泰凌微(+30.49%)。其中,炬芯科技受益于端侧AI处理器芯片在高端音箱市场的渗透率提升,营收创历史新高;瑞芯微则凭借AIoT旗舰产品RK3588在汽车电子、机器视觉等领域的持续渗透,实现营收大幅增长;乐鑫科技新增潜力客户进入放量阶段;泰凌微受益蓝牙、Wi-Fi等多协议无线连接芯片需求旺盛。
营收增速在10%-30%之间的公司有:全志科技(+28.21%)、晶华微(+27.32%)、星宸科技(+19.5%)、恒玄科技(+18.61%)。全志科技则因物联网、智能硬件等核心细分市场需求回暖,营收实现快速增长;晶华微则受益2024年12月并购晶华智芯带来增量;星宸科技端侧AI SoC及连接芯片下游订单持续增长,同时收购上海富芮坤、增资深圳北极芯补齐连接与音频能力,业务边界扩大带来额外增量;恒玄科技新开拓的智能眼镜、无线麦克风等低功耗智能硬件也实现快速放量。
营收同比下滑的公司有:国科微(-2.5%)、安凯微(-5.22%)、富瀚微(-12.42%)、灿芯股份(-45.74%)。其中,灿芯股份因芯片量产业务收入大幅下滑,营收同比下降45.74%,拖累整体业绩;富瀚微因行业竞争加剧,核心产品如视频监控芯片、汽车电子芯片订单量或出货量同比下降;安凯微尽管芯片出货量稳步提升,但价格下跌的负面影响覆盖出货量增长,导致整体营业收入同比减少。
![]()
A股15家端侧AI芯片公司近年营收表现(单位:亿元,数据来源:同花顺)
盈利图谱:整体效益提升,部分企业业绩承压
2025年前三季度,15家A股端侧AI芯片上市公司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34.65亿元,同比增长24.31%;扣非净利润30.65亿元,同比增长23.67%。
归母净利润增速超过50%的公司有:瑞芯微(+121.65%)、泰凌微(+117.35%)、炬芯科技(+113.85%)、全志科技(+84.41%)、恒玄科技(+73.5%)、乐鑫科技(+50.04%)。其中,瑞芯微通过产品结构优化及规模效应,实现净利润翻倍增长;炬芯科技则因高毛利产品占比提升及费用率下降,净利润增速超过营收增速。
泰凌微受益营收增长30.49%叠加毛利率提升,毛利额同比增加约1.07亿元(增幅38.2%),费用增速低于毛利增速,经营杠杆显著;同时非经常性损益提供1033万元正向补充,共同推动净利润翻倍。恒玄科技在营收增长加持下,毛利率同比提升4.75个百分点至38.5%,规模效应降低费用率,非经常性损益3827万元进一步增厚利润,净利润大幅增长。
净利润同比下滑或亏损的公司有:北京君正(-19.75%)、富瀚微(-55.82%)、国科微(-89.42%)、灿芯股份(亏损9449.41万元)、安凯微(亏损扩大至8223.92万元)、晶华微(亏损3084.07万元)。其中,安凯微因物联网摄像机产品线价格下降导致毛利率收窄,叠加研发投入增加,净利润亏损幅度同比扩大;灿芯股份则因营收大幅下滑及研发投入增加,净利润由盈转亏。
晶华微并购低毛利业务并表拉低综合毛利率,同时,研发费用增长31.84%、销售费用增长68.54%、管理费用增长29.38%,费用增幅远超营收增幅(27.32%),最终导致亏损幅度同比扩大。
![]()
A股15家端侧AI芯片公司2025年近年净利润表现(数据来源:同花顺)
前三季度盈利能力提升,毛利率同比增长是重要影响因素,整体毛利率由上年同期的35%提升至36.35%;净利率为12.77%,同比提升1.06个百分点。
毛利率提升明显的公司包括:瑞芯微(+5.26个百分点至41.77%)、恒玄科技(+4.75个百分点至38.5%)、炬芯科技(+3.83个百分点至50.96%)。毛利率下滑较大的公司为灿芯股份(-12.07个百分点至16.07%)和晶华微(-7.26个百分点至51.02%)。
![]()
A股15家端侧AI芯片公司2025年1-9月盈利能力(数据来源:同花顺)
研发图景:投入规模持续扩张,费率却现“剪刀差”
2025年前三季度,15家公司合计研发投入54.33亿元,同比增长10.62%。
研发投入绝对金额前四的公司为:晶晨股份(11.18亿元)、恒玄科技(5.39亿元)、北京君正(5.26亿元)、星宸科技(5.01亿元)。其中,晶晨股份持续加大在端侧智能、高速连接等领域的研发,保障技术迭代;恒玄科技重点推进下一代低功耗高性能智能可穿戴芯片BES6000系列及Wi-Fi路由芯片、新一代6nm芯片等项目,部分产品已进入测试或流片阶段,投入节奏与新品上市计划高度匹配。
北京君正在存储、计算、模拟与互联三大芯片方向持续投入,围绕车规、工业、医疗等高端场景升级工艺与IP,研发费用率同比下降1.17个百分点,实现“增投入、提效率”。星宸科技聚焦“感知+计算+连接”一体化端侧AI SoC研发,同步投入低功耗连接、音频及视觉后处理技术,以支撑收购富芮坤后的产品整合与新市场拓展。
研发费用率方面,前三季度合计为20.22%,同比下降0.62个百分点。
研发费用率超过30%的公司有:晶华微(53.72%)、国科微(33.14%)、安凯微(30.13%)。研发费用率同比下降显著的公司包括:炬芯科技(-7.42个百分点至26.78%)、全志科技(-4.48个百分点至19.51%)、瑞芯微(-4.46个百分点至14.34%)。另值得注意的是,灿芯股份研发费用率同比提升了15.69个百分点至28.51%,是前三季度增幅最大的企业,主要受营收降幅较大影响,事实上,其研发投入仍处于增长趋势。
![]()
A股15家端侧AI芯片公司2025年1-9月研发投入(数据来源:同花顺)
结语:技术壁垒与生态能力成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竞争关键
分析A股15家端侧AI芯片公司发现,头部企业凭借高算力新品迭代(如瑞芯微RK3588、炬芯科技端侧AI处理器芯片)、核心场景渗透(汽车电子、机器视觉、高端智能硬件)及成本费用管控,构建起“营收高增-毛利率提升-净利润提速”的良性循环,部分企业归母净利润增速超100%,成为端侧AI浪潮的直接受益者。而另一部分企业则受制于产品价格承压(如安凯微物联网摄像机芯片)、核心业务需求波动(如灿芯股份芯片量产业务)、费用刚性高企(如晶华微三费增幅远超营收),陷入营收下滑或亏损扩大的困境,行业“马太效应”进一步凸显。
从核心竞争力维度看,当前行业已进入“技术+效率”双轮驱动阶段:一方面,持续的研发投入是企业抢占高算力、低功耗技术高地的关键,头部公司通过聚焦端侧智能、高速连接等核心领域研发,为后续产品迭代与市场拓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研发投入增长+费用率优化”的平衡能力,成为区分企业盈利质量的重要标志——如炬芯科技、瑞芯微等公司凭借营收高增实现研发费用率自然稀释,而营收下滑企业则面临研发投入“被动高企”的压力。
未来,随着端侧AI技术向更多细分场景渗透,具备高附加值产品矩阵、深度绑定下游核心客户、且能兼顾研发强度与经营效率的企业,有望在行业分化中持续领跑;而产品结构单一、成本管控能力薄弱的企业,若未能及时突破技术或市场瓶颈,将面临更大的业绩压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