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沙田官立小学允许学生考试用简体字作答一事,在香港引发了不小的争议。这看似是一个小小的教学规定调整,背后却折射出了香港与内地新移民之间的融合难题。
学校允许用简体字作答,本意是为初到香港还未掌握繁体字的内地学生创造 “更友善的评核环境”。并且香港教育体系长期以来其实都有允许学生用简体字答题的规则,像香港中学文凭试(DSE)也明确允许简体字作答,教育局官员也曾多次表示学生可自由使用繁简字体。然而,部分香港家长却对此表示反对,认为简体字书写省时,对用繁体字的学生不公平,前特首梁振英也发声支持这部分家长,认为香港是使用繁体字的特区,学生就该学繁体字。
![]()
但仔细想想,这些反对理由其实有些站不住脚。简体字书写是比繁体字省时省力一些,可在中小学考试中,这点时间差异真的微乎其微,几乎不会对考试结果产生实质性影响。而且,允许用简体字并不代表不重视繁体字,香港的教学、教材、试卷仍以繁体字为主,内地学生还是需要学习繁体字。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内地新移民融入香港社会并非易事。近年来,在香港人才战略吸引下,内地新移民数量大增。但很多新移民却感觉 “来港容易留港难”。一方面是香港物价高、工作难,让他们感到挫败;另一方面,港人的 “防御性排挤” 也让他们觉得被孤立。港人担心新移民破坏规则、抢占资源和工作机会,这种焦虑使得他们对一些小事也变得敏感。
![]()
但大家要明白,内地和香港同属一个中国,都是同胞。香港以繁体字文化为荣,传承中国文化,值得肯定。而内地新移民的到来,也能为香港带来新的活力与机遇。彼此应该多一些包容与理解,多站在对方角度思考。就像这次的简体字争议,只要大家坦诚沟通,就能消除误会,没必要因此产生隔阂。
香港社会对简体字考试的争议,恰恰反映出两地融合需要更智慧的解决方案。其实文字差异并非不可逾越的鸿沟,历史上香港也曾经历过从粤语授课到普通话教学的转型期。当年同样引发担忧,但实践证明,双语并行的教学模式反而培养了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
值得关注的是,这场争论中教育工作者展现出的专业态度。多位资深教师指出,考试评核的核心在于检验知识掌握程度,而非书写形式。就像数学考试允许不同解题方法一样,文字载体差异不应成为评判标准。沙田官立小学的做法,正是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智慧——既坚持繁体字教学的主体地位,又为新移民学生设置合理的过渡期。
![]()
更深层看,新老移民的文化融合本就是香港的独特优势。上世纪上海移民带来的海派文化,东南亚华侨注入的南洋风情,都曾丰富香港的文化基因。今天的内地新移民中,不少是带着专业技能和国际视野的高端人才。他们子女的语言适应问题,完全可以通过"繁体为主、简繁对照"的创新教学来解决。
香港与内地新移民的融合,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港人要放下防御心态,以更开放包容的姿态接纳新移民;新移民也要积极融入,尊重香港的文化和习惯。只有这样,香港才能更好地发挥人才战略优势,实现更好的发展,内地新移民也能在香港找到归属感,共同书写香港的美好未来。让我们从一个个像简体字这样的小事做起,打破隔阂,携手共进,共创香港更加繁荣的明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