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生,我只是最近有点瘙痒,怎么可能是癌症!”
山东滨州,40岁的李女士(化名)坐在诊室的椅子上,一脸惊惧和迷茫地望着妇科医生。谁能想到,一场普通的妇科检查,却成了她生活的分水岭。
曾经,她觉得私处偶尔瘙痒、异味,不就像上火、劳累,忍忍就过去了?可现实比她想象更残酷,她确诊为外阴癌,这个陌生又充满恐惧的词眼让她和家人陷入困惑和悔恨。
故事传开后,许多邻里都议论纷纷:“外阴癌不是年纪大的事吗?”“怎么会轮到我们身边人?”
![]()
事实上,根据《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数据显示,我国外阴癌的发病年龄正逐渐呈年轻化趋势,40岁以下女性占比已达到17.4%,并且很多早期信号极易被忽视。
外阴癌,这个被很多人认为“遥远”的疾病,其实或许正在悄悄靠近你我身边的人。那么到底哪些细节容易被忽略?为什么“只是痒”会发展成癌变?医生有什么建议让普通人可以及时排查自救?
李女士的亲身经历,或许正是你我该好好反思的健康警钟。
李女士的症状并非孤例,一项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妇科研究统计,约六成外阴癌患者早期仅表现为外阴轻度不适、色素改变或者反复破损。
在李女士的回忆中,最初只是悄无声息的痒和偶尔的灼热感,随后发展为色素斑块和小的破溃,但她总以为只是洗护不当或天气所致。
等到出现明显硬块和局部溃烂时,她才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正如专家所言,“早发现、早干预,是能否逆转的最大关键”。
针对外阴癌的诱因,国内外权威指南总结出几个必须警惕的危险因素。首先,HPV(人乳头瘤病毒)感染长时间得不到控制,是最主要的元凶之一。
数据显示,外阴癌患者中,HPV阳性比例高达68%以上。慢性炎症、外阴白斑反复发作、年纪轻轻反复合并阴道或宫颈病变,也会大幅增加风险。
生活中,很多女性羞于提起私处问题,遇到瘙痒、疼痛、脱皮等不适就长期忽略,不愿意就医,往往等到肿块、分泌物异常甚至糜烂时,疾病已发展到中晚期。
目前,我国每年新发外阴癌病例约为7400例,且40-55岁患者比例呈逐年增加趋势。世界卫生组织2023年癌症指南也明确指出,女性一旦出现持续1个月以上外阴异常(如颜色变深、局部小疙瘩、小溃疡、渗液等)必须警惕。
![]()
值得重视的是,外阴癌早期治愈率可高达80%以上,及时就诊、规范治疗至关重要。
李女士因为疏忽耽误了治疗窗口,但她的故事带来三点警示,务必提醒每一位女性及其家人:
这些症状虽然看似常见,但如果长期迁延不愈,或伴随皮肤变硬、局部结节、分泌物恶臭,务必引起高度警惕。
中华医学会妇科分会建议:如上述症状超过2周不缓解,应立即前往正规医院检查,尤其对有HPV感染史、慢性炎症、外阴白斑病史等女性更要重视。
不规律清洁、反复抓挠是慢性病变温床。
有研究指出,46.3%的外阴癌患者存在长期不当清洁、过度搔抓的生活习惯,诱发皮肤反复破损,久而久之,炎症持续刺激会促进细胞变异。医生建议每次如厕后及时清洗,选择温和洁净产品,避免频繁或用力清洁。
HPV筛查与疫苗接种是基础防线。
别等体检才想起。我国HPV感染女性总人数高达1.5亿人,定期做HPV DNA与TCT联合筛查,可提前发现病变信号。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议:有性生活女性每年进行一次HPV和宫颈筛查,推荐9-45岁女性接种HPV疫苗,有效降低相关癌症风险约70%以上。
与其等病痛来临时懊恼,不如从点滴习惯做起防患于未然。平时注意个人卫生,拒绝忽略任何异常变化,定期筛查,及时就医,这些都是守护女性健康的必要举动。
每年安排妇科体检+HPV筛查,遇见反复瘙痒或异样一定重视,谨记“早诊早治效果好,莫等事大才后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