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6日晚,北京化工大学第十一期艺术素质教育大讲堂在昌平校区第二教学楼求真讲堂精彩继续。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双舟应邀担任主讲,以“漫谈艺术品拍卖”为主题,为师生带来一场贯穿历史、法律与市场的艺术盛宴。本次讲座由周小儒教授主持,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
图 1 漫谈艺术品拍卖讲座海报
从古罗马到现代中国:拍卖的历史演变
刘双舟教授以其独特的讲述方式,以一系列生动的历史故事作为开场,引领听众们穿越时空的长河。他首先从古罗马时期战利品的拍卖活动讲起,详细描述了那个时代拍卖的背景和特点。接着,他讲述了欧洲拍卖行的兴起和发展,如何从一个简单的交易方式演变成一种商业文化现象。他继续深入探讨了晚清时期上海拍卖行的繁荣景象,以及它在中国商业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特别提到了《沪游杂记》这本书中对当时拍卖场景的详细记载,通过文字描绘了一幅“摇铃号召、高立柜上、持物竞價”的生动画面。这幅画面仿佛让听众们穿越回了那个时代,感受到了早期拍卖活动的市井气息与商业活力,仿佛置身于那个热闹非凡的拍卖现场,亲眼目睹了拍卖师摇动铃铛,竞拍者们在柜台上高声出价的场景。
规则与风险:拍卖中的法律智慧
![]()
图 2 积极前来聆听讲座的同学们
![]()
图 2 积极前来聆听讲座的同学们
![]()
图 2 积极前来聆听讲座的同学们
![]()
图 2 积极前来聆听讲座的同学们
作为法学专家,刘双舟教授深入剖析了《拍卖法》中的关键条款,阐释了“保留价”“价高者得”“瑕疵不担保”等核心规则的法律内涵。他通过真实案例,揭示了艺术品拍卖中“捡漏”与“打眼”并存的行业特性,强调“竞买人须自负其责”的市场原则,引导师生理性看待艺术投资与收藏。通过一系列震撼数据与经典拍品,刘教授展现了中国艺术品市场从“百万元时代”迈向“亿元时代”的飞速发展。从北宋《十咏图》到黄庭坚《砥柱铭》,从齐白石《松鹰图》到李可染《万山红遍》,他不仅梳理了中国藏家群体的崛起路径,也分析了市场波动背后的经济动因与文化自信。
互动环节:探讨艺术、法律与道德的边界
图 3 刘双舟教授与同学们互动探讨
在交流环节,师生踊跃提问,围绕“艺术家打假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如何建立艺术品鉴证体系”“年轻一代如何进入收藏领域”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刘教授通过列举“微波炉适用”的伪古瓷、袈裟夹层中巧妙藏匿的缂丝经被等生动且真实的案例,以风趣幽默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解读了艺术品市场中“打眼”与“捡漏”这两种极具代表性的行业现象。刘他进一步结合“吴冠中《池塘》案”,刘教授语重心长地提醒在场的师生们,无论是参与艺术品拍卖,还是进行收藏投资,都应当保持清醒的理性认知,全面而深入地了解行业内的各项规则与潜在的交易风险。他指出艺术市场在法律规范与行业自律之间的复杂平衡,引发听众对艺术诚信与市场健康的持续思考。
融汇艺术与法治,拓展美育新维度
![]()
图 4 讲堂内座无虚席
本次由刘双舟教授主讲的讲座,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师生们对于艺术品拍卖领域的知识和理解,而且还在艺术欣赏与法律思维这两个看似遥远的领域之间,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刘教授凭借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清晰的逻辑思维,深入浅出地向我们展示了艺术市场背后所隐藏的规则之美以及智慧之光。通过这次讲座,北京化工大学的美育教育得到了跨学科的新鲜活力注入,为师生们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备注:图文来自于北京化工大学周小儒教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