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大爷今年72岁,家住小城的老街口。每天早晨六点,河边总能看到他背着小马扎、提着鱼竿的身影。
常年风雨无阻,连家人都打趣他:“你比上班还勤快!”前些天体检回来,邻居们都惊讶不已,张大爷不仅血压、血糖都很稳,连精神状态也极好,和很多同龄人相比几乎判若两人。可这背后,真的和每天钓鱼有关吗?
有人说,钓鱼不过是图一乐,难道还能养生?也有人担心,久坐、吹风会不会反而伤身?究竟事实如何,老人钓鱼到底有何健康“魔力”?
![]()
很多老友们都偏爱河边垂钓,有人以为钓鱼不过磨时间,其实背后隐藏的健康益处被大多数人低估了。
根据《国际环境研究与公共健康杂志》2022年一份针对中老年钓鱼者的调查,70岁以上坚持每周钓鱼2-3天、每次1小时以上的老人,在心血管、神经、心理多方面指标均优于平均水平。
钓鱼属于“静动态结合”的低强度有氧活动。静静等待时,心率下降、呼吸放缓,是查理·霍普金斯医学博士称之为“主动冥想”的过程,可有效降低焦虑和抑郁发生率,数据显示,长钓组老人一年中失眠、焦虑评分比不钓鱼者低近15%。
河边钓鱼通常伴随长时间在自然环境中停留。哈佛大学精神健康团队提出,“绿色与蓝色空间浸润疗法”可让大脑多巴胺分泌上升,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有实验证实,70岁钓友在户外停留2小时以上,体检发现免疫球蛋白G水平平均提升8.2%。
当然,也有争议声音。部分医生提醒:如果钓鱼时习惯久坐、不防晒、少活动,也会影响关节与心脏健康。实际上,钓鱼的健康作用能否发挥,关键还要看方式对不对。
血管更年轻,三高风险降低
国内外大数据研究(覆盖2万人、横跨5年)显示,70岁长期钓鱼者高血压发生率为20.7%,低于不钓鱼组的28.9%。原因在于。
慢节奏的户外活动有助于血管扩张,每钓鱼1小时等于慢走3000步左右的能量消耗,对维持血压、降血脂有促进作用
曝晒于天然光线有助维生素D合成,增强钙吸收、稳定血糖。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资料显示,钓鱼人群骨质疏松率下降12.6%
长期与水为伴,心情平和,肾上腺素分泌减少,有助于保护心脑血管内皮功能,减少脑梗中风概率。
![]()
免疫力更好,精神更积极
钓鱼不仅锻炼身体,更调节心理。中华心理卫生协会针指研究,坚持钓鱼老人抑郁症状检出率为9.4%,远低于常人20.3%。
与人结伴交流、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是抗衰老的“黄金三件套”;河边天然微生物环境,可刺激微免疫系统适应,易于抵抗普通感染;钓鱼的人通常作息规律、心情舒畅,“白天晒太阳、晚上好睡觉”,70岁以上钓鱼老人报告优质睡眠概率高13.9%。
运动潜移默化,骨骼与关节获益大
不用剧烈奔跑,也能有“运动红利”,这正是钓鱼的微妙之处。在河边往返、甩竿收线、撑伞整理,全部都是柔和活动。
南京鼓楼医院骨科集团的队列随访指出,经常钓鱼的70+老人关节炎加重率低近18.2%。尤其是采用“钓半小时、走十分钟、晒太阳”交替模式的老人,骨密度比同龄人高5-11%。
但第3点也暗藏隐忧:如果只“坐着不动”,不控制好坐姿与时长,膝盖损伤、腰肌劳损风险会上升。很多人忽略了这一点,以为钓鱼越久越好,其实“劳逸结合”效果最佳。
![]()
选择安全、洁净的钓点,避开水体污染和人流密集区,优先选择公园、城市河道的指定区域。
每次钓鱼建议不连续久坐超1小时。每半小时起来活动活动,换个姿势活动腿脚,可以简单拉伸、站立走动几分钟,减少肌肉僵硬风险。
做好防晒、防虫叮咬。户外河边紫外线和虫害不少,米白色长袖、遮阳帽是老年钓友标配。可以涂抹医用级驱蚊液,钓鱼结束要洗手,防止病菌感染。
![]()
携带适量淡水、简易健康食物。避免长时间不进食、脱水。饮水可以“小半瓶持续补充方式”,避免突然大量饮水、引发心脏不适。
与家人朋友结伴,既安全又有交流的乐趣,钓累了就休息、感到头晕时及时离开,风大时等天气好再去,遵循“适度为宜、不强求”的原则。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