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66
目前,电影市场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寒冬”。以2025年国庆档为例,全国票房仅报收18.35亿元,同比2024年的21.04亿元下滑12.8%国家电影局,这一数据印证了市场的持续低迷。舆论场上的喧哗,终究未能换来实实在在的票房数字。不久前华谊兄弟、光线传媒的董秘不约而同地在回应股东时表示,公司将积极布局短剧业务。
两家头部公司的默契,并非盲目跟风,而是行业困境下的现实选择。2024年就有多家上市电影公司亏损严重,今年上半年电影行业亏损面进一步扩大。根据各家公司发布的上半年财报显示,博纳影业净亏损扩大至10.56亿元;华谊兄弟营收直接腰斩,净亏损7443.68万元;北京文化净亏损也扩大至2.33亿元。而其他上市公司也大多陷入“增收不增利”或营收利润双降的窘境。
票房依赖症、现金流紧张、年轻观众流失等问题接踵而至,倒逼传统电影公司跳出传统创作框架。而短剧凭借“短平快”的制作特性、超7亿的受众规模,以及AI技术带来的降本增效革命,成为最具潜力的自救方向。历史上类似的转型尝试,也为当下提供了重要参考。
![]()
短剧、AI,都是自救手段
“上市影视公司的业务拓展始终与股东信心深度绑定。”资深金融分析师、某券商传媒行业研究员蜜糖告诉骨朵,在不同时期,上市影视公司需要做出不同动作以匹配资本对增长性、稳定性或脱困能力的核心诉求。
比如在成长期,需通过新赛道布局证明增长潜力,吸引资本加注;成熟期要靠多元化业务稳定营收结构,支撑估值高位;而陷入业绩困境时,必须找到能快速见效的新业务,才能缓解股价压力、维持融资能力,避免因持续亏损触发退市风险。
2015年前后许多电影公司就布局动画电影,如今赶时髦的密集押注短剧和AI,本质都是通过业务创新向市场传递“转型破局”的信号,用可见的增长预期稳住股东与股民的长期信心。
![]()
“释放新业务信号,本质是在现金流承压下的必然选择,也是内容产业向‘高效变现’转型的趋势。”蜜桃解释道,电影从剧本开发、拍摄制作到院线上映、票房分账,完整变现周期通常长达1-3年,部分大制作项目甚至需要5年以上。而短剧凭借“两周制作、月内上线”的效率,45天内即可通过广告分成、单集付费实现资金回笼,头部优质项目7天就能收回成本,变现速度是电影的数十倍。
短剧的高效变现特性与AI的降本能力形成互补,恰好击中了当前电影公司的核心痛点。当传统电影业务陷入“高投入、长周期、低回报”的困境时,这两个新概念的结合不仅能快速产生现金流,更能通过技术赋能优化生产链路,形成“低成本、快周转、高适配”的新型业务模式。
目前,上市影视公司加入“AI和短剧”两个新概念的核心价值,在于重构行业成本与收益模型,为陷入困境的企业打开新增长空间。
![]()
“对于博纳、新文化等这类现金流紧张的公司来说,进入短剧赛道确实能快速产生收益,缓解大制作电影带来的资金占用压力。”
一是短剧和电影的制作成本相比,对公司资金要求小,能以轻资产模式快速启动,无需长期占用大额资金;二是受众覆盖更全,600亿左右市场规模既包含下沉市场群体,也涵盖流失的年轻观影群体,能快速填补电影的用户缺口;三是变现路径多元,除了广告和付费分账,还能通过出海发行、IP授权、电商带货等方式拓宽收益来源,抗风险能力更强。
蜜糖还发现,目前已有多家A股影视公司布局短剧。但赛道已从早期的流量红利期迈入精品化竞争阶段,要想在600亿级市场中实现持续盈利并不容易。
![]()
新概念还是新风险?
“短剧、AI的概念热,本质是影视行业‘题材炒作’与‘实质转型’的博弈,当前多数公司仍停留在前者,潜藏三重核心风险,可能引发股东信心反噬与股市估值回调。”
蜜糖认为,电影公司的短剧自救并非稳赚不赔的“避风港”。
比如从近几年一些上市影视公司的新业务尝试来看,多数布局终究只是权宜的自救手段。最终能否成功,核心仍在于作品本身的质量与市场适配性。据她回忆,在《大圣归来》引爆市场后,上市影视公司曾掀起一轮动画潮,而目前来看只有光线传媒相对成功。
2015年华谊兄弟耗资3.8亿元打造动画电影《摇滚藏獒》,却因人物塑造扁平、叙事节奏失衡,在2016年上映后迅速折戟,最终票房仅达3954万元,远未达到10亿元回本线。有消息称,最终导致华谊兄弟动画业务停摆、内部高管被降职。
蜜糖认为,影视板块估值逻辑已转向“确定性驱动”,缺乏实质业绩支撑的概念炒作终将回归价值本源。如今资本市场已不再单纯追逐爆款,而是更看重企业可持续的内容生产能力与稳定业绩表现。
![]()
就像Netflix近年虽然无现象级爆款问世,却靠一批优质作品与稳定的广告业务实现股价大涨;反观北京文化,因《封神第二部》票房不及预期,净利润同比大跌610.29%,股价累计下滑33.4%。
这些布局短剧的上市影视公司,很难凭借合作框架或少量试水产品就撬动股价上涨。而这种“预期先行、业绩滞后”的炒作模式,与当年动画潮时部分公司盲目跟风却无实质作品落地的情况如出一辙。
再看短剧赛道,本身也已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是电影公司的核心能力集中在长周期内容打磨与院线发行,与短剧“快节奏、高情绪、强网感”的需求存在天然偏差,资源错配易导致转型低效;另一方面是电影公司擅长的叙事方式、拍摄模式也与短剧行业有着天差地别,所以很难快速适配短剧的生产与创作逻辑。
![]()
更别说电影公司此时入局,本为缓解现金流压力,但也需垫付资金。“电影公司做事情都是大操大办,我不认为他们有能力压缩短剧项目的成本。”
另一方面,短剧行业正面临日益收紧的合规监管,若电影公司未能打造出既符合赛道特性又满足审查要求的优质作品,其项目不仅可能面临下架风险,还会引发核心股东减持,进一步动摇市场信心。
蜜糖告诉骨朵,短剧对电影公司的自救价值更多是“短期情绪提振”,而非“长期基本面改善”。“资本市场最终会回归价值定价,只有当短剧收入占比突破15%、毛利率稳定在20%以上,且形成IP孵化与多场景变现闭环时,才能真正重塑公司估值。”
其实,电影公司依靠新概念驱动转型的战略逻辑本身并无问题,但需警惕“重概念轻落地”的陷阱。若盲目跟风短剧+AI,却缺乏内容竞争力,历史教训必将重演。最终不仅难以挽救业绩,更将消耗股东和股民的信任。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